近来在读王阳明《传习录》,书名传习一词源出《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本书分上、中、下三卷,是语录体的论学书信。上卷与下卷是论学言论,中卷是论学书信,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教育价值与艺术价值。
本书是一位全才的旷世之作。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博学广记,精通儒学、道学、佛学。他多才,能文能武,挥刀战场会平乱,上马军营会治军,下马投笔能问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他的一生在“立德、立言、立功”评价中走向巅峰,成为楷模。
教育家与他的教育内容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阳明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建树颇丰,弟子很多。在这本《传习录》里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亲听其教诲的弟子最少有四百人,投其门下的无名门生更是不计其数。他还在偏僻地区开设正规学校,江西历史上有“办学多层次,兴教多形式”的称誉,和他有密切关系。
其弟子、门人整理了平日对话、语录和书信,组成了这本《传习录》。而由叶圣陶点校的《传习录》更是让此书熠熠生辉,这是一位现代教育家对另一位古代教育家的点评,更是两位大家智慧的碰撞,火花四射。
教育哲学,立言至善。 王阳明提到“教人为学,不可偏一执。”在本书《教约》中他提到:“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 叶圣陶先生点校:每日功课,先考察品德,其次背书读书,再次是练习礼仪或者研习课业,之后是读书讲书,再之后是唱歌吟诗。王阳明的教育理念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育放在首位。
同时,王阳明提出“圣凡平等”的教育原则。他认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也。”任何人都没有太大的差别,他们的区别是:只有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良知。王阳明在书中解释《大学》中“关于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教人明德,达到至善。笔者喜欢这本书里的一句句教育哲学,只言片语,皆为一师,让人在教育的路上醍醐灌顶。
心学家与他的心学内容
里程碑主题语录文。王阳明是心学家,《传习录》就是一部心学录,四大命题主旨明确:“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和“万物一体”。 “心即理”是起点,“知行合一”“致良知”和“万物一体”是“心即理”的推广。“知行合一”是用功的行动,“致良知”是一种内心的反省,“万物一体”的目的是保持世界的纯净,这本语录体的论著,第一次把古代语录体的散文引向主题语录方向,可以说是里程碑。
问答式文体结构文。 《传习录》结构完整,采用“生问师答”形式。学生提问针对性强,先生有问必答,论学在一问一答中新意尽显。这种对话结构因为每一问每一答都有小主题,而形成形散神聚的散文。
学生问:“我的知识没有长进,怎么办?”
先生答:“你学习必须有个本源,必须从本源上用功,才会慢慢进步。就像种树一样,先生根发芽……”
你是不是经常做后悔的事呢?
没有关系,先生告诉你悔悟是药,重在改正。如果仅仅停留在悔悟的念头上,是于事无补的。
先生说,为学大病在好名。
学生说:我去年就觉得自己这个毛病改了很多,但是细细想想,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听到赞扬就高兴,听到批评就郁闷,我又发病了。
听听,看看,这句话说得太对了,世间多数人都是闻誉而喜,闻毁而闷,于是人就陷入焦虑状态。看看先生如何回答吧:务实,务实,务实之心重一分,务名之心轻一分。如果全中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读到这里,你是否心动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