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人才
打出25条政策组合拳
上海已连续5年在“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中拔得头筹。近两年,上海累计办理出入境证件64万证次,受益外籍人才超过11万人次;726名外籍高层次人才通过市场化认定申办了永久居留,6000人通过新政办理了5年期居留许可,505名外籍高校毕业生办理了加注“创业”“实习”签证和就业证件。2017年,共办理外籍人才工作证件8.1万件,数量位居全国首位。目前,在沪工作外国人才达到21.5万人,占全国的23.7%,位居全国首位。
人才“30条”发布以来,海外人才集聚效果显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外专留学处处长黄红介绍,在国家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了降低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申办条件、放宽外籍人才就业年龄、简化入境和居留手续……25条集聚海外人才的政策组合拳,确立市场、单位、行业的人才评价决定权。比如年薪和个税达到一定标准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目前为年薪60万元、个税12万元),在沪工作和居住满一定年限,即可申请永久居留。
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贺莉介绍,在高层次人才集聚方面,上海牢牢把握高层次人才这一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少数,紧紧依托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的上海光源、蛋白质中心等重大科学设施和重点项目平台,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方式,面向全球集聚包括两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等在内的顶级科学家近500名。
国内人才
引才聚才方法创新
近两年,上海累计引进国内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超过7.5万人,其中,通过科创人才引进新政,引进的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风险投资管理运营人才、企业高级管理和科技技能人才、企业家等五类重点人才近9000人。
在国内科创人才引进方面,上海出台实施12项新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开发处处长叶霖霖介绍,上海注重方法创新,运用薪酬评价、投资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等市场化方法引才聚才,同时在居住证积分、居住证转办户口、直接落户三个政策梯度上进行了突破创新。 “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他说:“4年内个税累计达到100万元的企业高级管理和科技技能人才、获得首轮风险投资达到1000万元且持股比例不低于10%的创业人才、累计在上海完成3000万元投资的风险投资管理运营人才等,均可直接申办上海户口。”
成果转化
“三权”下放激发活力
2017年,国家顶尖千人袁钧瑛教授领衔的“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以首付款、研发里程碑付款共计4.57亿美元另加销售提成的合作方式,出售了一款抗癌新药的全球独家开发许可权,这是目前我国制药领域金额最大的成果转化合作项目。
人才“30条”中,以“放权松绑”为核心的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贺莉说,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强化市场价值的激励效应,畅通“纸变钱”的通道。人才“30条”明确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三权”下放给单位和科研团队,明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扣除直接费用后净收入的70%以上可用于奖励个人和团队,极大激发了科技人员的活力,涌现出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同时,深入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个税递延缴纳政策,积极探索现金奖励按照偶然所得征收个税政策,使科研人员真正得到实惠、真实提高获得感。
而在人才评价改革方面,英语和计算机不再作为职称评审的前提条件,职称也不再作为申报科研项目和人才计划的限制性条件。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林华介绍,市人社局先后出台职称外语和计算机考试调整政策、高评委管理、初中级聘任、部分职业资格和职称对应办法、职称申报条件以及《关于加强本市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展《上海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市职称分级分类评价办法》等政策起草工作。
上海推进职称评审管评分离,试点将部分高级职称评审权由政府主管部门下放到用人单位和行业组织。比如,将交大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科研高级职称评审权由市卫计委下放给交大医学院;将工程系列计算机专业高级职称评审权由市科委下放到市计算技术研究所公司。 本报记者 鲁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