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我在异地求学时,第一次收到母亲寄来的信。信中的文字是由他人代笔的,文化程度不高的母亲还驾驭不了那些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只是,她的口述总在不经意间被代笔人简化和改写了,对从小就习惯了母亲的唠叨与重复的我来说,信中文字的简洁令我颇不习惯,因为直到远离母亲,我才知道自己竟如此依恋她。
放假回家时,我告诉母亲,她的来信好像跟平时说话不大一样。母亲笑说,信是隔壁李老师帮着写的,他嫌她说话太唠叨,去掉了许多废话,只记下了重要的地方。
我想了想,对母亲说:“我还是想看你亲手写的信,唠叨点也没什么,我就喜欢听你唠叨。”
母亲点点头,又摇了摇头:“可我认识的字都不多,更别说写字了,我平时要忙农活还得做饭,还是让李老师辛苦一下,多写几个字吧。”
我点点头没再说什么,其实,本来我是想利用假期教教母亲写字的,可假期刚开始,就有同学约我一同出游,就放弃了教母亲写字的想法。
假期过后,我回到学校,又陆续收到了几封母亲来信,信还是请人代笔的,内容较之前多了一些,但还是没有母亲说话的味道。求学四年,母亲来信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少,看得出来,帮忙写信的李老师有些不耐烦母亲的唠叨了,因为每次信的内容都大同小异,无非就是家中平安无事,希望我在学校好好学习之类的话。渐渐地,我的回信也少了,回信的内容也变得千篇一律起来,就是我在这边一切都好,家中父母要保重身体之类的话。
后来,我毕业后选择留在城里工作,母亲的来信却突然变得多了起来,想必是因为她没有想到自己的孩子毕业后没有回到故乡,心中的思念与日俱增。只是,她的来信还是找人代写,内容还是简洁明了,我读来虽感到温暖,却少了一丝亲切。
一直到我结婚生子之后的某一天,忙得不可开交的我,突然收到了一封母亲的来信,信封上不再是工工整整的文字,而是歪歪扭扭略显稚拙,虽然第一次见到这种文字,我却立刻断定这是母亲亲手写下的。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收到母亲写的亲笔信,我掂了一下信的重量,比往日里重了许多,果不其然,打开信封里面是厚厚的一沓信纸,足足有十张之多,信中文字有多处涂改,但掩不住字里行间洋溢的亲切与关爱,许多语不成句的话,却看得我眼眶潮湿,那一天,我捧着母亲的亲笔信呆坐了整整一个下午,什么事也做不下去了。
后来,父亲告诉我,母亲学写字是从我决定留在城里工作时开始的,在此之前,她总认为我毕业之后一定会回到故乡,在知道要和自己的孩子长久分离之后,她想起了我在放假时对她说的话,想起了我的回信寥寥数笔千篇一律的模样,几乎立刻就决定要学习写字了。
对时年六十多岁的母亲而言,学一件陌生的事物是非常困难的,看不清字、拿不稳笔、记不清笔画,写的字歪歪扭扭像在画画,但这些都无法阻止她的决心。三年后,母亲竟真的能亲手书写一封三千字的长信了,而这一切,母亲都瞒着我,她是怕我知道后会心疼她的劳累。
如今,我早已为母亲购买了智能手机,我们可以随时视频聊天,但她还是坚持每月给我手写一封信,她的笔法日渐成熟,写字的速度也快了许多。母亲对我说:“只有写信,我才能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我年纪大了,有好多话要想一想才能说出来,真面对着你啊,还真是说不出来了呢。”
母亲的来信如今都被我珍藏了起来,每天看着它们平静安详的样子,我的心里会涌动一股暖流,我知道,这些信里藏着一份博大而包容的母爱,对我而言,那是任何事物都无法取代的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