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杨杏林率队叛变,保供给换官改政
崇明二区的抗日斗争一直非常复杂。国民党崇明县行政公署主任黄亚芗任命蔡凤诰为二区区长后,蔡凤诰对崇总的指示阳奉阴违,收税派捐却不上缴,更不管治安等政事,引起民众愤怒。在他的影响下,二区一批乡保长们也与日伪机构关系暧昧。
驻防二区的第二大队第三中队由陈琨率领,这支部队中有30余人是从崔振兴、施维英、陈朝纲等部收编进来的,加上部队的政治工作不力,内部军心不稳。第三分队尤其危险,其中地痞流氓和地主儿子较多。崇工委的工作队进入二区后工作遇到很大阻力。
一次,夜校正在上课,忽然有炮声传来,还有传言说日本兵马上就要冲过来了,吓得听讲的群众惊慌乱跑。后来才发现是蔡凤诰纵容坏人放爆竹捣蛋。
1940年3月中旬,蔡凤诰卷款跑了。一天后,庙镇据点日伪军到二区扫荡。陈琨率三中队埋伏在凤阳镇东面高泥墩迎敌。就在陈琨发出战斗命令时,三分队长杨杏林率20多人不发一枪,擅自撤往东南方向。这下将陈琨的战斗计划完全打乱。日伪军趁机发起猛攻。陈琨率一、二分队向海桥镇方向撤退。当天,杨杏林终于撕下伪装,率领三分队集体叛变,到县城向日军投降。日军宣抚官石桥大吉十分高兴,马上将其编为伪军,跟随日军行动。
3月下旬的一天,在杨杏林伪军分队的策应下,日伪军抓住了“崇总”二区工作队的陈浩。陈浩在酷刑之下,只字不吐,表现英勇。后在党组织的帮助下,设法逃了出来。
不几天,又是在这支叛变分队带领下,日伪军再次到二区扫荡。住在烈士包公毅家的陈志光得悉敌人来,考虑有叛徒带领,马上通知积极分子转移。之后转移时,陈志光路遇日伪军,被杨杏林认出,遭逮捕。
面对日军和叛徒,陈志光愤怒痛骂,坚强不屈。日军把他押到庙镇南截断桥旁,用刺刀残忍捅刺。陈志光壮烈牺牲。
日军在崇明横征暴敛,一年要收三年的税。进入1940年后,崇明春荒严重,紧跟而来的就是粮荒。奸商、地主奇货可居,市场粮价飞涨。一面是粮价飞涨,另一面却是短工低薪。崇明自从沦陷后,粮价翻了数倍,但全县的短工工资仍是一角一天,一个月的工钱只够买10来斤杂粮,养活一个人都难。崇工委组织地下党员,发动各地开展反饥饿斗争,提出“粮食粜平价,短工涨工价”口号。大椿镇、谢家镇地区的党员一面宣传,一面带领群众冲击囤粮户,斗争很快发展到日新镇、新开河等地。屯粮户承受不住压力,不得不平价售粮。县工委又号召短工团结一致,迫使雇主提高工钱。三区党支部根据县工委意见,决定短工每天工资提高至五角。夏忙来临,面对齐心一致的短工,地主无法压低工钱,只得如数提高。反饥饿和涨工钱的斗争很快波及全县。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人要吃饭,军要兵饷。按规定,“崇总”的给养应该由国民党崇明县行政公署拨给。说句公道话,公署主任黄亚芗与日本侵略军不共戴天,没有理由不支持“崇总”。但是,作为一个偏右的国民党党员,黄亚芗虽然不清楚“崇总”是被中共领导的部队,但一直对共产党保持警惕,所以对一、二、三区都任命了国民党人担任区长。只有四区,因为施鼎新是国民党县长陈赓尧任命的,且也是国民党员,所以保留着。
“崇总”的给养中,由于四区施鼎新收税后不上缴,所以第一大队第二中队有能力自力供给。其他各队都必须由黄亚芗从一、二、三区的伪公署收税中截留出来提供。一区、二区区长政治态度复杂,上缴不积极,二区区长甚至卷款跑路,黄亚芗就提出要削减“崇总”的供给。县工委派出钱伯荪为代表,与黄亚芗展开说理斗争,提出一、二区区长改由“崇总”担任,部队给养由“崇总”独立筹集。
黄亚芗无理可辩,同意一区区长改由“崇总”二大队长沈鼎立担任,二区区长改由“崇总”茅珵担任,三区区长仍由黄亚芗担任,四区区长仍由“崇总”一大队长施鼎新担任。
至此,崇明全县财政大权基本被“崇总”接管,不仅保证了“崇总”的给养,也建立和稳固了三个区的民主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