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谑称扒手、偷儿为“三只手”。谓两手之外,多出一只偷窃之手。《越谚》:“三只手,亦窃盗隐名。”有趣的是,不知从何时起,出现了一个生造字:“掱”。
这个字形一目了然的新字,读音却未见确定,组成的词语不同,有关读音的说法也不同,如:“扒掱”的“掱”字读音同“手”(shǒu);《上海方言字拾零》:“掱,扒手的手字别字。”钱乃荣编辑的《清代末期的上海话》内,专有一篇“论扒掱”,注音也是shǒu。
但是,写作“掱手”时。“掱”的读音则与“伯”(bo)相似。在《简明吴方言词典》中写道:“掱手同扒手。”《清稗类钞·盗贼篇》:“掱手,掱,音爬,同扒手。”
在《辞海》中,“掱”字读音兼顾两种,释曰:“掱,pá又shǒu,俗称扒手为三只手,因写作‘掱手’或‘扒掱’。”
然而,《辞海》的注释也并未万全。“掱”还有一种读为“三只手”,成了多音节字。钱乃荣编辑的《1930年代的上海话》:“今朝早晨头额角头勿高,拨拉三只手(掱)摸脱一只皮袋。”《上海方言词典》:“三只手俗写作掱。”
其实,与“掱”相似的多音节字还有许多,例如:图书馆作“圕”,混凝土作“砼”,海里作“浬”,英寸作“吋”等,但这些多音节字都被现代汉语规范掉了。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掱”字不应算作古汉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