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一个下午,我去歌剧表演艺术家任桂珍的寓所拜访。长谈间,我问及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即将在本届“上海之春”上亮相的两部上海歌剧院原创歌剧《晨钟》和《田汉》的情况时,与歌剧一辈子结缘的任桂珍,顿时兴奋不已,两眼闪烁着光芒,似乎浑身都涌动着炽热。
任桂珍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郭兰英所在的中国歌剧院,排演了一部由马可作曲、根据赵树理同名小说改编的原创歌剧《小二黑结婚》,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上海实验歌剧院也想把此剧搬到上海的舞台,于是,先把遴选出的主要演员派到北京观摩此剧,然后再去故事的发生地山西省左权县丈八村下生活。作为主演的任桂珍初来乍到,就被这里的山山水水迷住了。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曲径通幽,许多姑娘和妇女都在河边洗衣服,好一派剧中歌里唱到的画面。在三个多月的下生活体验中,任桂珍与剧中主角小芹的原型,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刻体验了她的内心世界。当时那里的生活条件很差,饮食也很不习惯,但为了演好未来舞台上的人物,任桂珍乐此不疲,完全融入到角色之中。在回上海的排演中,她得心应手,许多高难度的唱段和表演,都能举重若轻……
任桂珍说,这么多年来,对中国原创歌剧的争论一直不断,褒贬不一。有人甚至认为,中国的歌剧只是在秧歌剧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对白、表演、唱段而成的一种话剧样式而已。但任老师却认为,中国原创歌剧是有其鲜明的民族性和艺术性的。自延安时期诞生的《白毛女》后,中国的原创歌剧一直沿着这条为工农兵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道路,不断发展前行。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我国涌现了《刘胡兰》《红珊瑚》《红霞》《洪湖赤卫队》和《江姐》等一大批题材好、音乐美的经典原创歌剧。其中,许多唱段流传甚广、久唱不衰,成为几代国人心中的永恒和挥之不去的记忆。
遗憾的是,在这段辉煌期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原创歌剧。究其原因,就是一些曲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作风,失之偏颇。因为贪大求洋、闭门造车甚至妄自菲薄,致使那些花费巨资被冠以中国原创歌剧的剧目因为得不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喜爱,只能匆匆上演几场后,就偃旗息鼓、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连好听的歌曲都没有留下。有些创作者误以为只要题材好、人物高大全、作曲技巧高,作品就一定成功。其实不然,上述的要素固然重要,但那也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而已,是远远不够的。而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的感人,音乐旋律的优美和朗朗上口,更至关重要。诚然,西洋经典歌剧的科学性,应该学习和借鉴,但我们自己的创作之根,是一定要深植于民族沃土的。
任老师坚信: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我们的音乐工作者只要耐得住寂寞,不为物欲所动,能怀揣一颗赤诚之心,深入生活,融入民间,去感悟火热的时代,那么中国原创歌剧的又一春,一定会很快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