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医院
5月20日一早,德阳市附近的群众都看到了这个一夜之间突然出现的“大医院”,然后一传十十传百,这个来自唐山的方舱医院成为人们口中的新名词。上午9时,就在响水沟内朱伟峰小队们意外地发现了命悬一线的赖元平时,方舱医院的门诊舱外,闻迅赶来的病人已经排成了蜿蜒几十米的长队。许多人衣衫褴褛,面色惊惶,浑身上下鲜血淋漓。
按院长刘建军的话说: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扑了上去。这个“扑”字太准确也太深刻了。
30年前,在唐山发生巨大灾难时,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挽救伤员。30年后的今天,成长起来的北京军区255野战方舱医院用他们苦练的医疗救护技能和全部的爱心“扑”了上去!不需要命令,不需要动员,包括司机和炊事员在内的所有人都加入了进来。他们东奔西走,跑前跑后,检查、清创、上药,实在插不上手的就帮助搀扶重伤员,安置体弱者,送水、送药、抱孩子,甚至陪着上厕所。
连续一周的时间里,没有人认真地坐下来好好吃一口饭,睡一个觉。方舱与方舱间不过数米的距离,但所有医护人员总是跑着来来去去。为了便于与伤员和医护人员交流,身材高大的郑晓东总是弯着腰,以至于一周之后他发现自己竟然真的驼背了。
副部长张建设把自己的办公室安在医院门口,白天工作,晚上充当保安,只是为了保证一线的医护人员能多休息几分钟。周围的群众都知道,不管夜晚几点钟有伤病员来了,255野战方舱医院第一个迎出来的人必然是一位上校军官。
在五月底前,因为救灾物资供给紧张,一些志愿者和心理治疗队一时没有地方安置。刘建军院长主动担任“收容队长”。他不仅让出了自己的帐篷,还自掏腰包承担了他们的伙食供给。多的时候他“收容”的队友超过200人,几乎与野战方舱医院此次出征的人数相当。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为了筹措这数百人的供给,刘建军院长和张建设副部长跑得腿都瘸了,一向身强力壮的张建设发生了膝盖积液,进了厕所却痛得蹲不下去。
这些来到灾区救助别人的人,自己也得到了友爱的救助,这件事让所有得到过255野战方舱医院帮助的人都感慨万分,以至于唐山市心理救助医疗队的专家们离开灾区后还致电刘院长,表示如果方舱医院的人有需要,他们随时可以组织编外“心理专科”,提供帮助和服务。这个意外的收获触动了刘院长那颗长期以来一直为255野战方舱医院的发展而终日操劳的心,他已经在考虑和筹备为野战方舱医院增加“特殊情况下伤病员心理救治”专科的问题了。
那些年纪稍长,曾经历过唐山地震的医护人员,甚至含着眼泪小心地招呼着这些身心俱伤的群众——
这个年仅六七岁的孩子就是当年的自己吧?还有这个更小些的男孩子是自己当年一夜之间失去的小弟吧——这么多年了,弟弟稚嫩的声音再一次出现。女司药张宏把孩子抱在怀里,泪流满面地想。
这一对互相搀扶的夫妻多像自己的爸爸妈妈啊!30年前,亲爱的父母也是在这样的年纪被地震带走的,他们在去向天堂的路上一定也是这样互相挽着手的——特诊科的黄鹤医生看着心电图机的眼睛都模糊了。
黄鹤本来今年就应该退休了,医院接到出征救灾的命令时,她正因病在医院输液,听到消息后,她拔掉针头,跳下病床,快速整理了随身物品,就站在了出征的队伍里。“不用问为什么,我一定要去!”她含着泪说。
黄鹤同张宏一样,都是唐山大地震的孤儿,“是党和国家养大了我们,今天我们当然要为党和人民做点事。”这对地震姐妹说。
事后统计,在到达震区的前一周,255野战方舱医院的日均门诊量达到了600人,最多时,一天有657人前来就诊。
255野战方舱医院的救援人员赢得了震区群众的热爱和拥戴,不管是受灾的群众还是各地前来支援的医疗队,都知道在德阳有一个部队的255方舱医院,能够处理复杂病人,有条件做各种检查和手术,更重要的是,那里的救援人员经历过地震伤害,对灾民们的困难感同身受,对救助行动不遗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