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5月0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幼有所托
马丹
  马丹

  旅居海外的表妹发来消息说,7个月的小外甥开始上幼儿园了。

  7个月就去上幼儿园?我不禁发去一连串问题:那么小适应吗?看护人员靠谱吗?吃饭喝奶怎么办?为了打消我的疑虑,表妹发来密密麻麻的两张表,一张是当地幼儿园的婴儿日常作息表,作息表里喂奶、睡觉、运动各个方面涵盖其中,另一张则是婴儿辅食添加表一周计划,花式花样每日不同。对于同样是双职工又没有老人帮忙的表妹而言,送小外甥去托儿机构或许是她唯一的备选方案。

  表妹的选择,不禁令我想起同样面临着育儿压力的无数上海年轻家庭。人们时常说,要让老有所依,而如今,怎么才能“幼有所托”同样挂在人们嘴边。去年接连几件托幼事件,触动人们的敏感神经。幸运的是,五一节前夕,上海出台了《关于促进和加强本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让0~3岁幼儿的社会看护有法可依,更有了监督机制。更令人开心的是,今年7、8月,五个试点区或许就有托育“样板房”。

  像表妹这样7个月就能放心地将孩子托育,其实并非新鲜事。以前很多机关单位、工厂都有自办的幼儿园,除了给职工子弟上学用,也对社会招生,多数年轻的父母带着三四个月大的孩子就去上班了,我自己就曾享受过“父母楼下工作,孩子楼上托育”的“陪妈妈上班”的待遇。只不过,后来因为生育率下降,无论是单位自办还是公办幼儿园的低龄托育需求越来越少,加上有些自办园不挣钱没了积极性才停办了。

  托育重开,绝非易事。一来财政如何支持、企业如何下账,都是一个需要重新规划的事。二来,和过去相比,家长对托育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是最难点之一——家长们不再满足于只是托,还对育的过程有了教的要求,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早教。《意见》出台,自然各方叫好,或许有很长的路要走。家长们的难题有希望解决了,但资本的风也开始悄悄吹起,资本逐利的过程是否真的能让百姓谋到福利,除了需要良心,更需要《意见》背后的监管执行力。此外,最重要的是,家长们也不妨调整下心态,不要盲目追着“早教之风”,刚出襁褓的孩子或许在大多数时候养比教更重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2版: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聚焦/新民环球
破解“接娃难” 巧管共享单车
上海月浦花艺节开幕
幼有所托
能救性命,更要敢救人生
宋庆龄学校开设“全球课堂”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6幼有所托 2018-05-03 2 2018年05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