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顶峰是辰山植物园温室中心副主任,也是首批88位“上海工匠”之一。他成功引种植物数千种,仅多肉植物就超过两千种。令人惊叹的是,这个能把一株植物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解释得头头是道的专家,竟是“半路出家”。
弃家族事业当绿化工
魏顶峰老家在安徽颍上,高中毕业后,他进了父亲开的机修工厂当学工。20世纪90年代,家里的生意已经做得颇有声色,每天纯利润就有1000元。然而,这种生活不是他喜欢的。
“从小我就喜欢种花,月季花、菊花、大丽花、芍药都能种得好。看着这些有生机的植物,那种愉悦和快乐是任何事都不能比拟的。”魏顶峰告诉记者,每当农村来了集市,他总要跑去看看有没有新的花种。
1999年,他放弃了家中产业,只身来到上海,进入上海植物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做了一名月薪只有400元的普通绿化工人。“从入职的第一天起,我就知道找对了工作。”外人看来又脏又累的养护栽培,魏顶峰却甘之如饴,日夜钻研。
2000年10月,勤奋的魏顶峰进入上海植物园,在温室养护室工作。“学历不高,也不是科班出身,总让我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用。”魏顶峰告诉记者,为了弄清植物为何不开花、为何莫名死亡等问题,他报考了许多培训班,每天雷打不动看书学习,还自学了植物学、花卉学、土壤学、病虫害等。
引种植物在沪安家
2006年10月,筹建中的上海辰山植物园征人进行勘测引种,魏顶峰被借调到一线。2011年4月,他正式进入上海辰山植物园,在园艺部做温室植物管理,负责引种、栽培、管理工作。
2012年和2014年,辰山植物园分两批从美国引种了十多棵“巨人柱”仙人掌,三四米高的大家伙经过长途跋涉、检验检疫等关口后,到达植物园时,原来的根系几乎全部死亡。魏顶峰和伙伴们翻阅了国内外文献,发现这种仙人掌栽培难度高,几乎没有移植成活的先例。但他们不服输,调换不同配比的土壤,最终摸索出“种浅深埋”等多种方式,使仙人掌的成活率达到90%之上。
“植物和人类一样,会开心、忧郁。”魏顶峰说,每天“朝七晚十”去看看它们,可以了解它们的状态。“朝夕相处后,会和植物有心灵感应,一眼就能看出有什么问题。”
现在,魏顶峰的日常工作是照顾多肉宝宝们。通过近千次的反复试验,他用杂交十二卷属多肉植物培育了如万象、玉露、寿、玉扇等7个园艺新品种。他成功繁殖了许多难度较高的龙舌兰品种,改写了上海园林绿化只有一种户外适种龙舌兰的历史。
培养更多“接棒人”
从事植物工作近二十年,魏顶峰在专业领域获奖无数。这几年,有单位高薪挖他跳槽,但他毫不心动。“在这里,植物就是我的孩子。”
魏顶峰最担心的是年轻人“接不上棒”。看似火得烫手的国内多肉植物界,栽培管理人才紧缺,种群长期发展十分脆弱。他把更多热情放在科研和带徒弟这两件事上。他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和所得教给徒弟,近几年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技术骨干。
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魏顶峰认为就是“花痴”精神:不忘这份热爱植物的初心,立足岗位、精研植物,尽自己的一份力。
本报记者 裘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