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吴医生点点头,奔向抢救室。他叫吴昕,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随车急救医生,纪录片《紧急救护120》播出后,市民对急救工作有了更多认识,帅气的“小吴医生”也成了“网红”。
争分夺秒与生命赛跑
“我是医生,要诊断治疗;我又是护士,要开通静脉;我还要当搬运工,和搭档一起抬抱……”吴昕这样介绍自己的工作。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承载着2400万上海市民日常急救任务,连续3年急救量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吴昕和司机沈骏、急救员石泠林组成一个急救单元,日夜穿梭于大街小巷。
“每一位急救医生都很辛苦,这份辛苦背后,是守护患者健康的职责,是生命重新绽放的喜悦。”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朱勤忠说,现场急救,最紧张的莫过于心肺复苏。心脏骤停后的4分钟,是所谓的“黄金4分钟”。目前,国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仅为1.5%-5.2%。而15年来,吴昕成功完成院前心肺复苏100余例。2017年,他的心肺复苏成功率达35.48%,被同事誉为“让患者起死回生的人”。
徒手心肺复苏,1分钟100-120次,深度为5cm,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对耐力的挑战。车上3人轮流,有时一做就2小时,再冷的天,衣服也会湿透。尽管如此,只要有一线希望,吴昕绝不放弃。他说,这是最能体现院前急救医生价值的事。
急救中也有医患真情
入行15年,吴昕目睹同事的离职,也有医院抛出橄榄枝,他都不为所动。他说,“看到患者经过我双手抢救,能重新呼吸着地球的空气时,当我看到家属那担忧的表情转为喜极而泣的时候,那种自豪感多少钱也买不来。”
几年前,家住广中西路的一位八旬阿婆,因血透每周要去医院三次,家住五楼的她行动不便,不得不依靠120接送。阿婆体重近160斤,抬抱很不方便。老人因为生病,脾气也不太好。“时间长了就习惯了,几年来,阿婆全家认得我们很多同事,我们也同情、理解她。”吴昕说,有一阵子,阿婆没再叫车了,他们心里都很失落。后来,家属送来了锦旗,他们才得知,阿婆去世了。他突然有所体会:除了救人,还有这种长期被需要的感觉,支撑着他这么多年来坚守一线。
15年坚守急救一线
吴昕2003年参加工作,已经37岁。2008年至今,他共带教医生近30人,部分已成为中坚力量。一年365天,吴昕177天坚守在院前急救的第一线,还有近50天活跃在院前急救知识普及的志愿服务中。
过去,急救行业面临“离职潮”,近两年,随着政策福利的大幅倾斜,急救人才逐步“回血”。纪录片播出后,急救工作进入公众视野,市民的理解度也提高了。当然,“红”也给吴昕带来了小小的“困扰”。“无数双眼睛看着你,压力自然更大了。”不过,他认为这也是动力,激励自己不断进步。即将到来的7月,将有40多位急救新人入职报到,入职第一课是聆听“小吴医生”的经验分享。吴昕说,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不忘初心,坚守并有所收获。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