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抛物、跨门营业、窨井盖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使人发愁。社区,就是个小社会,不仅涉及诸多领域,而且事杂而碎、细又小。伴着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进,一些事情单靠人力已“力不从心”,也很难做到满意。怎么办?
日前,笔者有机会随有关部门前往静安区临汾路街道学习考察,对他们运用“社区大脑”巧解治理难题,实现实时感知、迅速应对之目标,深有触动;同时,也感叹高科技发展,在促进社会治理上带来“智”的变化。
街道现场,一间似指挥部的大办公室,偌大一堵墙的屏幕上,有数字在跳动,也在提示着值守人员关注;一有异常,便及时向监控者“报告”。这就是他们使用的被称之为“社区大脑”的综合管理平台与上万个传感器“神经元”。据了解,这个“社区大脑”,已在窨井盖管理、跨门营业管理、非机动车停放管理、高空抛物监测、电梯监测、独居老人生命体征监测、人员高密集信息警报、消防预警、河道监控等涉及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的21个应用场景发挥着重要作用。精准判断、及时反馈,是“社区大脑”的特点。
多少年来,社区几乎都依靠着人力在管理,人们在实践中也相当努力,因地制宜、推陈出新,遇到“人力所不能及、人力所没有及”的问题,也是想尽办法地做、努力渐进地做或再三斟酌后做。但是,这一切,对于现代社区治理的要求和目标来说,局限性越来越大,有些问题至今还处于“找不着北”的状态。就拿高空抛物来说,真是防不胜防。有时,小区刚清扫完,不知哪儿一包垃圾从天而降。难不成派人去天天看住每幢楼?还有跨门营业。商家为图点“空间”经常与执法者“躲猫猫”。你来管,他把物品搬进室内;你走后,他又重新摆放室外。难不成派人日日去现场守候?再有许多细微处的环节,如消防、河道、非机动车管理等,皆似一个个难解的“扣”,横亘在面前,使人苦恼、厌烦。虽然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和检查力度,但是仍不断反复、难呈常态长效之势。
而今,在精细化大势下,高科技催生“社区大脑”,使原本困扰的难题,在“人机合一”“人机合力”下得以“柳暗花明”,治理中的诸多瓶颈得以“冲云破雾”。就拿临汾路街道布设的上万个传感器“神经元”来说吧,它就像一个个“哨兵”随时观察着周围一切,有的在固定“点”上执着地盯着,有的在区域“位”上坚定地守着,一旦发现异常,瞬间将信息传送至管理中枢,“大脑”也随即第一时间反馈处置,有力地解决了许多日常管理中原本束手无策的固疾与顽症,也较好地解决了一些特殊群体(如独居老人)、特殊部位(如电梯)迫切需要帮助的问题。这种变换人的思路与智能化手段相结合之方式,不得不说是一个现代创新。
精细化开启了新领域、新方法、新手段,让社区管理者们减轻些压力,老百姓也感觉到满意,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