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得清,是老上海人熟悉的词语,与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的“靠谱”相比,拎得清所表达出来的内容更丰富,语感更传神。拎得清,在上海人的心中不仅是靠得住,而且代表着睿智、通达、简洁、精明、高效、善解人意等品性。
拎得清简称为“拎清”,其重心在于“清”,过去老上海人问他人:侬拎清了,对方回答“拎清”,而现在习惯普通话的年轻人喜欢用“明白”来表达。其实“明白”和“拎清”之间也只能用约等号,在某些语境下,说话者不能把话说尽,只能“豁只翎子”,此时,拎清就是要能听得懂人家半句话。在一些老上海人看来,拎得清是上海人的标识,是识人头之首要。
拎清,首先表现在思路清,观察力强,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畏迷雾遮望眼。
在理顺思路上,上海人用了一个“拎”字很有动感,语义上胜过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抓”字。可以想象一下,拎起一件丝绸衬衫的领子顺手一抖,衬衫立马煞挺的场面,反之将衣服的袖子或下摆一把抓起来结果就七歪八扭。所以拎得清者一定会提纲挈领,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拎清了纲领,就理顺了思路,由此考虑问题就能走简洁路线,以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起点,以预设的结果为终点,用直奔目标的最合理经济的路线来设计行动计划。
拎得清,必须体现在表达清,所谓要言不烦。表达方式简洁明了,不啰嗦不绕弯子。把复杂事情深入浅出地讲简单了,谓之拎得清;而把简单事情讲复杂了就是拎不清。常常看到某些会议场合,有人发言讲话就习惯性地开无轨电车,用北方话形容就是车轱辘话来回说,听着听着好像要结束了,结果原来说过的话题又卷土重来了,由于让人无法猜度什么是话头什么是话尾,说者竟然全无知觉,这就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拎不清。
人际交往中语言交流必不可少,即使一些看似漫无边际的聊天也在传递着互相的情感信息,年轻人聊着聊着不对路了,出现了所谓的“尬聊”,也会幽默一下:你把天聊破了,或者半真半假地嗔白道,你会不会快乐地聊天啊。拎得清者,在聊天时必会清楚地知道对方的感受,会照顾到聊者之间的心理气氛,遵循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的原则,拿捏好分寸。
拎得清,做事体一定要清爽,这种清爽表现在做事干净利落、不讨人手脚,不要人“擦屁股”。有的人做事很快,但是他一个人在前面做,后面得有一批人跟着帮他补漏。如在家难得下厨,厨房里从上到下弄得一天世界,帮厨的围着他转得七荤八素;在职场里干活风风火火,完工后经不起检查;有的人做事细致,但是常常拖泥带水,干事出不了活,让人看得肚肠根发痒,这些都不免被人嘀咕“拎不清”。
拎得清者做事分得清轻重缓急,而且把好节奏,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结果清爽,过程也清爽,给人有良好的预期感,让人放心。拎得清者做事深知承诺的分量,事前不说满口话,更不开空头支票,说到必定做到,做的常常比说的还好,有的事只做不说,有的事多做少说,有的事边做边说,有的事做后再说。
拎得清者做事知道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做合适的事,不会盲目造次,给人一种得体、自在、应当的感觉,用上海人的老话讲就是做事体有清(轻)头。
拎得清的人在为人处世上会“看山水”,在公众场合读得懂公众的意思和集体认同的行为,会顾及他人的感受,自觉对标,选择自己的谈吐举止。在日本有一种流行说法叫“读懂空气”,这与上海人的“看山水”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在被人诟病的通勤地铁里吃早点,公众场合哇啦哇啦打电话等行为,按传统眼光来看就是属于拎不清范畴。想当年在旧式里弄生活时,逼仄环境下派生出了拎得清的行为准则,那时晾衣服都在弄堂或天井里,那也是夏天时上海人的乘凉地,晾衣服的都会把衣服拧得很干以免水滴落到乘凉人的头上;酷暑房间里闷热难耐,后厢房的人家即使露宿在弄堂里也不会忘记把自家的门窗打开,让睡在前厢房里的老邻居享受到穿堂风,这些看似日常琐事如果要邻居发声音再做,就少了相互默契的愉悦感,一定程度上就显得又有点拎不清了。上海男人即使再惧内也是要面子的,如果场面上有什么不得体的举动,上海拎得清的女人即使再“作”,公共场合也会装糊涂,或者嫣然一笑而过,一切回家再说。
兴许是老上海的海纳百川、五方杂处磨出了拎得清的文化默契,其表现林林总总,可谓一言难尽,有的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知如今的上海人是否还有一份心思去体会上海人眼中的拎得清,从而做拎得清的上海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