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今是昨非”这四个字,也许并不显陌生。其大意可以解释成,当下是对的,过去是错的,形容人认识或悔恨以前的错误,多用于反省和自我鞭策。原本出自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诗句“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天暑,几番捧读苏白先生旧作。谱籍中,先师曾多次以此四字入印,风貌不一,或朱或白或圆或方,读来尤感亲切。
域内多知苏师其人其事,虽说他一生历尽坎坷,却始终未能改变一身傲骨的高贵品性。然而,但凡与先生有过接触的人,无一例外地都会感受到他那贯有的崇礼唯信谦谦君子的人格精神。在向吾师前后问学的十余年时间里,倘若要对他作番整体描述,我想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句话,便是对他的真切写照。
丹青不知老将至。三十多年一晃而过,如今,我也渐成古稀老翁了。
前日晨起,间而又出现了苏师的音容笑貌和他的“今是昨非”印作来。适手边有几方喜欢的寿山芙蓉石,于是便挑了其中一块正方形的刻了起来。虽说都是同一类印石,但上手还是存有区别。如我所刻的第一方印,石性便略见疏松,于是考虑以白文印为适。此印布局大体运用匀等分四,复辅传统切玉手法徐徐运刀,以充分体现铁笔趣味、务求笔到意到之境。一印既成,旋即生出欲刻制朱文之想,孰料寥寥数刀之下,竟泪水涟涟。
想必是上了年纪,或许平时一直工作影响目力的缘故,近几年来,我的印章创作从量上说已经渐少。尤其是小印,几乎全刻白文一路。通常,一方印章要停停刻刻分几次刻完,偶遇精力充沛时,状况会稍好。此次一日三刻之例,近年可称绝无仅有。
第二印采用的是以规范小篆入印并模拟圆朱文一式。仍然因视觉之碍,运刀结字及章法安排难求精确,仅称大概而已。
呈现长方形的第三刻,是当日晚上勉力完成的。此印参以大篆字法,寓圆于方,章法亦大体四等之分,然通体间几不见参差顾盼之态,只是在落刀上,力求稳准狠地一气呵成。
同一文字的日之三刻,起于一时的睹物思人为情所动。然以所谓篆刻水准论,本平实无奇不足为观。此作在我,唯期时以今是昨非自省并顶礼千年传统格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