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上海浸没式戏剧应有更高追求
~~~——上海浸没式戏剧应有更高追求
~~~——上海浸没式戏剧应有更高追求
     
2018年08月1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到底看到什么,又买了什么?
——上海浸没式戏剧应有更高追求
许仁豪
扫一扫请关注“新民艺评”
  ◆ 许仁豪

  从美国纽约移植过来的浸没式戏剧《不眠之夜》在沪上激起的浪花至今泛着涟漪,一票难求。近日又有浸没式戏剧《爱丽丝冒险奇遇记》在静安区大宁小城上演……浸没式戏剧打破观演距离,让观众与演出人员面对面。高潮起伏通常不是观众进场“看戏”的目的,观众追求的是身临其境的“体验”——目击甚至参与到演出的场景里。观众在这段时期,脱离平淡的日常生活,进入一个异次元时空,打开感官新境界。

  《不眠之夜》的故事原型是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标题《不眠之夜》取自情节中麦克白谋杀国王篡位后,因良心谴责,时常看见鬼影不成眠,而慨然说出“Sleep no more”的台词。浸没式戏剧《不眠之夜》营造出上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风情。观众进场后在一个老上海爵士酒吧候位,此时表演已经开始,身穿燕尾服的主持人依序引导观众进入电梯,电梯美女随机把观众推出不同楼层,观众便在恐怖陌生的环境里自我探索,遭遇不同的表演。演出没有台词,以形式化的舞蹈表演,营造出《麦克白》里带有阴谋,罪恶,甚至血腥的阴森气氛。

  国内戏剧人也纷纷跟风,孟京辉的《水边的美人鱼》、何念的《消失的新郎》,还有诸多二、三线城市各种演出。严格来说,目前大行其道的浸没式戏剧娱乐性质要远远高过艺术性质。以庞大资本打造的浸没式戏剧通常与周边项目连成一气,甚而成为商场的“配套”。戏剧吸引来客,目的是要带动周边各种观光消费行为。以《不眠之夜》来说,其附近的旅店,酒吧,商场都跟这个演出项目同时运营,观众前来看戏除了约莫600元的票价之外,通常演出后会随着演员回到爵士酒吧,再喝个几杯均价90元的鸡尾酒,最近酒吧跟原本就颇为著名的“棉花俱乐部”爵士乐团合作,在原场地继续表演到子夜,不啻是浸没式戏剧商品化的持续变体。

  从英国移植过来的浸没式戏剧《爱丽丝冒险奇遇记》,明显资本额要远小于《不眠之夜》。但我个人对它的评价要高于《不眠之夜》。两出戏票价相仿,虽然《爱丽丝冒险奇遇记》的场景设计不是那么精良,但是它说好了一个故事,而不是创造魅惑人的景观。《爱丽丝冒险奇遇记》以白兔先生为引导,让一次进场的观众分成了四条动线,每一条动线由一个扑克牌士兵带领,黑桃、黑梅、红心、红砖,在固定的动线上历经不同的房间,每个房间提供一个情节发展的线索,最后每一个动线获得了不同的故事情节。有意思的是最后四组人汇集在下午茶的长桌场景,接着,大家又被引导进入法庭一景,四组人分别入座,面对高高在上的红心皇后,目击爱丽丝最后的审判。

  与《不眠之夜》不同,《爱丽丝冒险奇遇记》的观众被安排引导,目的就是要让观众进入剧情,而且演员说的台词其实颇富诗意与哲理。比如下午茶的场景,除了三个演员精湛的展现表演节奏与桥段设计之外,演员如诗一般的台词,后面其实隐含了对于时间的哲学性思索:人发明了时间,却最后被时间宰制。

  其实这是英国的文学经典留给人类珍贵的思想遗产。《不眠之夜》放弃了莎翁原著里的文学性,直接开挖故事耸动吸睛的部分,以感官刺激为卖票诉求。《爱丽丝冒险奇遇记》在设计视觉听觉的感官刺激之外,努力保留文学原著里深刻的部分,在最后的审判场景,观众豁然开朗,原来四条故事线索交织出了一个被压迫的底层反抗的故事,而独裁专断的红心女王原来是爱丽丝恐惧进入成人世界的心理投射,女王审判爱丽丝,其实是秩序与反抗的对决,成人理性世界与儿童幻想世界的镜像。最后一个魔术表演,让女王瞬间消失,爱丽丝从镜子里走出。爱丽丝明白了这一切不过是自己的心像幻化所致,故事寓言的哲理昭然显现,但方才还沉浸在快速变化奇景中的观众,能否体会到这一层深刻的涵义呢?

  《爱丽丝冒险奇遇记》毕竟也是资本打造出来的景观,资本的最后目的不外乎要谋利。演出后,当观众鱼贯出场,绵延数个房间的周边商品令人叹为观止。从化妆品到珠宝,从果汁到英式下午茶,从衣服到配件……摆放商品的房间数量不亚于演出房间,此时还穿着戏服的演员穿梭在观众之间,拍照互动,当然也借此刺激消费。这商品化程度也能算是物尽其用的新高度。

  消费的目的远远大于刺激观众反思人生,我想这是目前几出浸没式戏剧最大的矛盾。浸没式戏剧在西方出现,其实承袭了先锋戏剧以来,通过打破镜框式舞台的观演界线,让观众反思戏剧艺术的本质,以此打开“真实人生”为何的问题。网络的虚拟世界虽然已经打破了人生与虚构的分野,但是网络时代不啻是景观消费逻辑的延续,网络的虚拟性多半让更多的人逃避到虚拟世界,面对残酷的真实人生其实没有改变的可能。

  浸没式戏剧的出现一开始试图以戏剧的艺术手法,让感官已然麻木的观众,在虚拟时代,能更诚实面对人生。在资本市场挪用这个艺术形式之后,我们却发现刺激消费以求谋利的最终目的,让浸没式戏剧,在已然审美疲劳的时代,最后不过是诸多开发感官消费,提供人逃避现实的渠道之一。

  演出到底是要让观众看什么,而花了大钱的观众到底要买到什么?我想这是浸没式戏剧在这个时代存在意义的核心问题。艺术模仿人生,还是人生模仿艺术?在走出那片刻的恍惚之后,我们是否更有勇气走回自己的现实人生?还是马上又渴求下一次的脱离现实?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动态/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雅加达之光
   第A11版:雅加达之光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4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
   第A18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第A20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A22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4版:品质生活/星期天夜光杯
到底看到什么,又买了什么?
小品没毛病才是大毛病
《一出好戏》:孤岛传奇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A19到底看到什么,又买了什么? 2018-08-19 2 2018年08月1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