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叙军发现的敌工事缺乏坚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是简易的野战工事,一般由堑壕、交通壕、掩蔽所、火力点组成。堑壕普遍较高,用于线性防御,上面有踩脚坑,士兵踩上去就能对外射击。火力点构筑在能发扬火力的位置,一般有较好全面防护。交通壕用于人员机动,不是很深,士兵只要能屈身前进就够了。堑壕和交通壕一般都没有顶盖,堑壕上有顶盖的是掩蔽所,掩蔽所一般在堑壕中每隔几十米一个,可容纳几人到几十人,一旦堑壕和交通壕被炮火覆盖,人员能跑进掩蔽所,躲避炮弹破片。
在伊德利卜郊外,有一条深约三米的堑壕,是自由军用小型挖掘机开挖的,边沿陡峭,挖出的土用编织袋装好垒住,剩余的土再往上垒,以防边沿土层滑落,一般人觉得,这样的堑壕似乎太深了,实际上,这种窄而深的堑壕防空袭和防炮效果较好,况且两侧堆起的土层,能让爬上去的士兵取得良好的视野和射界,这在中东相对平坦的地区很重要。
堑壕附近有个典型的掩蔽所,可看到上面的防护有底板、沙袋和土层三层,厚度超过数十厘米,可以防御60、82毫米迫击炮弹,但对叙政府军240毫米重迫击炮来说,一旦命中,就像纸皮一样无用,甚至成为活埋人员的坟墓。
离掩蔽所不远处是个有顶盖的火力点,里面有个射孔,顶盖用钢梁支撑,上覆厚约50毫米的波纹钢,钢梁和波纹钢都是很专业的工事建材,这样的结构能防止垮塌。这个火力点有一定空间,既可对外观察射击,又可容纳人员休息,但整体偏矮,不超过1.6米,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被炮火直接命中的概率。
由此看来,叙反对派的防御工事,多半只能防一些轻型伴随火炮,遇到空中的炸弹、火箭弹乃至大口径曲射火炮打击就基本无效。更重要的是,各国陆军争相发展新式迫榴炮,该炮既有迫击炮曲射特点,又有加农炮直射特点,面对这类原始的野战工事更是“一击即毁”。
龚利威 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