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合就被踢出群。对许多家长来说,面对“家长群”真是“又爱又恨”,一会儿不查看,就担心遗漏重要信息,老师发出的消息,有时候比老板还重要,不少家长往往将“家长群”长期置顶于微信最上方。同时,对家长来说,在群里如果出言不逊,就极有可能被“拉黑”,不少家长在按下“信息发送”按钮前,得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生怕得罪老师。家长群建立之初,原本是为了给学生、家长和老师搭建沟通的平台,为何现在却让老师与家长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呢?
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微信就是用来沟通的工具。家长群建立的初衷,也是让学校和家长能够进行有效沟通。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有什么事,都可以在微信群里通知,家长看见回复,教师就不用一个个打电话通知;家长有事,直接在微信群里说一下,老师就知道了,双方都能够省些时间。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家长群里发生的冲突却呈愈演愈烈之势。
杭州的霍先生因开法拉利跑车送孩子上学,被老师在家长群建议,以后不要再开跑车接送孩子,会引起孩子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在为自己开跑车送孩子上学的举动辩护几句后,霍先生就被老师“拉黑”了。
一位深夜十二点还在看着孩子做作业的家长在群里说“老师在吗?老师睡了吗?”并且还“@”了一下老师,老师说:“睡了,怎么了?”这位家长说:“你睡觉了,我闺女还没睡觉呢,你睡什么睡?你给孩子布置那么多作业,凭什么你能睡一觉?我孩子十二点都不能睡觉。”那位家长在群里说的话,引起了许多家长的共鸣,并且纷纷都出来说。不过没一会儿,老师就把这名家长踢出群了,并且还说这位家长已经被请出去了,还有哪个想出去?
类似这样家长被踢出群的情况已经是屡见不鲜了,虽然各有原因,但核心还是老师与家长之间有话不知如何好好说,结果原本的家校纽带,现在倒成了火药桶的“导火索”,稍不留神,擦枪走火,便是“惊天动地”。
事实上,家长群不仅给家长带来负担,对于老师和学校来说,有时候也是吃力不讨好。一所幼儿园的班主任表示,她每天都要花大量的精力,追着孩子们拍照片和短视频。但很多家长们觉得还不够,特别是哪个孩子形象出多了,哪个孩子形象没有出现,更会受到一些家长的猜测,认为是不是老师偏袒谁。不少老师感叹:“自从进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长会!”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长群要营造良好的聊天环境,关键就要建立管理措施,让有话好好说。去年,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发布《静安区中小学班级微信群建设公约》,其中就规定,群内杜绝任何形式的广告、拉票、红包、集赞等与学校、学生无关的内容;杜绝群内通报点名、批评学生、公布成绩或排名等。
目前的家长群,基本上是由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组建。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很多作为群主的老师自己心里也没个谱。因而,对于学校以及主管部门来说,可以拟定适当的群规,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让家长群回归家校沟通交流本位。
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情况,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孩子很容易受家长的影响,对自己的老师,甚至这个老师教的学科,都产生厌倦、抵触情绪。正如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在家长群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到换位思考,有话好好说,有些话最好当面说。
人们长时间使用社交媒体等服务之后,会在做决定过程中形成一种类似条件反射的模式,不利于他们做出长远的决策。虚拟世界任何最先进的交流方式都替代不了面对面的沟通。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你可以直接感受对方的心理变化,在第一时间正确地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从而达到快速有效的沟通。这对于家长与老师来说,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教育好学生,因而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让彼此倾听,一起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