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江跃中 特约通讯员 贺天牧)普陀区法院探索创建服务保障区域法治化营商环境“1+3+5”模式,即紧紧围绕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这一目标,实施对司法保障实效化、纠纷化解多元化和诉讼服务便捷化的提升,立体式营造创新、安全、效率、公正、诚信的“五型法治环境”。10月31日,普陀区法院召开服务保障区域法治化营商环境暨十大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副院长姜山通报了该院服务保障区域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具体做法,向社会发布了10大典型案例。
普陀区法院研究制定了《服务保障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实施方案》,为进博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谋篇布局。走访调研辖区企业,深入街镇,面对小微企业开展法律咨询,倾听风投支持、风险防控等意见,回应商标注册、重组清算等问题咨询,持续畅通企业需求的对接渠道。
该院坚持依法全面加大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依法受理、妥善审理涉及市场主体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传统权利的民事纠纷,依法打击各类侵害企业及企业家财产权利的侵权和犯罪行为,积极回应市场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各类合理利益诉求,有效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正当权益。本次发布的典型案例:涉沪上知名品牌“驴妈妈”确认不侵权纠纷一案中,“驴妈妈”公司对在先商标迁移应用到APP中的合法性未予以关注,导致相关公司利用近似商品(服务)类别进行注册并阻碍其在应用市场推广,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普陀法院通过严格认定起诉利益、商标权有效保护范围,确认原告具有在先权利,且其行为没有攀附故意,不会导致相关公众误认,故不构成侵权,从而帮助企业从悬而未决的纠纷中摆脱出来,尽快恢复正常经营,有效保护了企业的合法知识产权和自主经营权,保障了平等的市场竞争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