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于漪作为全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唯一代表,刚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昨日,人民教育家于漪教育思想研讨会在沪召开。
出版专著400余万字,上了超过2000节公开课……在大半个世纪的教育生涯里,于漪为何始终能如她自己所言,“用燃烧的激情教学生学习母语”?她动情地说,那是因为,“孩子耽误不起。生命是张单程票,你要敬畏孩子的生命。每一堂课的质量,都影响着孩子生命的质量。”于漪说,正因如此,作为一名教师,每天都要学习很多东西,从青年教师身上学习,从学生身上学习。她引用泰戈尔的诗句建言教育同行,排除杂念,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下,将民族精神的根,爱国主义的魂,撒播到孩子的心中,“鸟的翅膀系上了黄金,又怎能自由翱翔?”
在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眼中,于漪对于教育、对于孩子,是一种如同甚至超越母爱的爱。因为缺少快乐,不少学生在大学阶段要“补回失去的童年”,荒废青春。为此,于漪曾大声疾呼,“把快乐还给童年,把健康还给少年,把活力还给青年!”于漪也提出了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教育究竟是育分还是育人?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汝伦认为,于漪的语文课堂,贵在一个“疑”字。于漪主张,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语文课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课。在课堂上,于漪让学生起疑、辨疑、析疑,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创造性思想。“如果学习语文都有标准答案,那么,民族的想象力从何谈起?”张汝伦说,在于漪老师的语文课上,课文不是现成答案的仓库,而是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的触媒,这恰恰体现了母语学习的真正价值。只有学好母语,一个人的想象力和逻辑能力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