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曾以纺织、电子、食品等轻工业见长的江南城市,正在借助物联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无锡正在申报“国家物联网创新中心”。
“太湖明珠”无锡
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北依长江、南濒太湖,素有“太湖明珠”的美誉。作为中国吴文化的发源地、近代民族工商业和现代乡镇企业的发祥地,无锡在2009年获批成立“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经过多年磨砺,如今物联网成了无锡的一颗新“明珠”。
文 / 本报记者 裘颖琼
图 / 本报记者 陶磊
应用创新迭出 传统产业“智”变
在手机上轻松点击,就能远程启动洗衣机并自动感应衣物重量及环境温度,计算出合适的洗涤方案;在家中使用可穿戴诊疗仪器,就可与医疗机构中的电子病历自动关联“归档”;在“两客一危”车辆上装上高速RFID电子标识,即使车辆高速行驶,也能进行监控……在无锡,一大批物联网应用正走进日常生活。
这些仅仅是无锡物联网跨界融合与应用的部分缩影。无锡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左保春介绍,近年来,无锡物联网触角蔓延,涵盖环保、医疗、交通、安防等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以互联网为基础,加入传感技术,将信息互通从人与人之间拓展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真正实现万物相联。
物联网应用创新迭出,也在“唤醒”传统企业向智能智造转变。创建于1919年的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在全方位改造后,采用9万多个传感器,组成28套物联网信息系统,形成的工厂网络实现了自动化生产、实时质量监控,每年节省电费开支近千万元,成为工信部首批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海澜之家为服装贴上高品质RFID标签,采用“通道机”模式,流水化读取服装RFID信息,实现成箱服装商品信息的批量扫描、实时上传、比对与分类处置,大幅降低用工成本,提高收发货效率,为服装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做出有益探索。
作为国家唯一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无锡在物联网示范应用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日趋凸显。近年来,无锡承担实施的国家级重大应用示范工程21个,无锡企业提供的物联网服务项目和产品已遍及全球60多个国家700多座城市。例如,居民电动自行车物联网防盗项目试点后,电动车被盗,接警的警察根据系统显示的位置,能精确找到车辆抓住小偷。随着破案率的提升,电动车偷盗行为越来越少。该项目得到工信部和公安部支持推广,已在全国16个省市、近百万台电动自行车上应用。
政府企业“共舞”
吸引人才筑巢
无锡物联网发展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政府的搭台扶持。近两年,无锡启动建设重大产业项目143个,投资总额660亿元。其中,总投资100亿美元的华虹半导体、投资86亿美元的海力士二工厂、投资30亿美元的中环大硅片研发、投资超百亿元的中电海康感知设备基地、投资55亿元的浪潮大数据中心、投资11亿美元的村田智造园等一批大体量项目落户无锡,物联网产业项目集聚效应持续显现。
面对国际竞争新挑战,无锡一边打造物联网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群体,一边抢占行业“话语权”。位于菱湖大道的中国传感网国际创新园,以院地共建、政府引导、研究机构和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孵化”出中科微至、中科融通等多个明星物联网企业。围绕物联网发展的关键环节,无锡物联网相关企业目前已经超过2000家,从业人员超过18万人。
产业的发展,亟需创新人才,但是人才不是简单抢来的,而一定是环境吸引来的。近年来,无锡先后制定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及其升级版,积极引进物联网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目前,无锡全市物联网从业人员超过18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超过1.3万人、海归人才1300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5名。人才政策、人才机制、人才载体、人才环境的全方位创新和改善,使人才、产业、城市之间有机融合、深度融合。放眼全国,无锡对物联网人才的吸引力,独一无二。
和乌镇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一样,无锡从2016年开始,每年也有一场世界级的盛宴——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在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博览会上,行业领域精英翘楚汇集,前沿的物联网智慧碰撞融合,促进了国内外产业资源加快向无锡乃至江苏集聚。
坐拥三座小镇
建物联网高地
无锡的未来物联网版图还在不断扩张,三座令人瞩目的物联网特色小镇正紧锣密鼓建设中——鸿山小镇,主攻物联网技术研发,专注于产业打造和应用研发;慧海湾小镇,集中于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制造和技术突破;雪浪小镇,设立全球智能物联网创新中心总部,整合一流人才资源,开展物联网应用性技术的研发创新。采取错位发展的三座小镇,如同鼎有三足,分可以互相支撑,互为依托;合能称雄物联网产业,统领智联市场。类似这样的配置,彰显无锡在物联网产业布局的雄心和眼光。
依托物联网的产业优势,近几年无锡在车联网领域也加快“先行先试”。借助智能车载设备,可以提前看到前方路口的红绿灯状态、车辆排队长度,甚至是路口的实时影像路况;及时获得交通诱导、车速引导、潮汐可变车道、救护车优先通行提醒等信息,比手机导航功能更实时、更强大;不再是导航软件、交通电台、微信微博等传统手段推送,而是基于位置的私人定制信息服务……在2018年的无锡“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期间,全球第一个城市级车路协同平台——“车联网(LTE-V2X)城市级示范应用”首次集中展示,备受业界瞩目。记者从无锡市经信委获悉,该车联网项目规划实施时间从2017年至2020年底,分三期实现无锡智能网联汽车的规模应用。
从一纸概念到遍地应用,砥砺九年,“物联世界”正在无锡成为现实,也为中国物联网发展烙下“太湖印记”。
双城故事
上班族上海无锡两头跑
在无锡飞凤路的安利(中国)植物研发中心,研究开发总监韩强掏出名片时,特意强调了名片上他的工地地址有两个,一个位于上海张江,一个位于无锡正在打造的物联网小镇鸿山小镇。
更让他啧啧称道的是,50多分钟前,他正身处上海虹桥火车站,感觉没多久的工夫,已经抵达无锡的办公室。“我住在上海虹桥火车站附近,最快一班高铁只要28分钟。下了高铁,再搭乘公司的班车,只要20分钟,和我到张江的办公室用时差不多。”韩强告诉记者,随着城际高铁越来越方便,如今像他这样上海、无锡两头跑的上班族越来越多了。
韩强说,植物研发中心当初选址在无锡鸿山小镇,就是看重它的地理优势。“我们尝试在研发中心的温室大棚上安装一些传感装置,不仅可以采集温度、湿度等信息,研究人员还能在后台直接完成洒水、精准控温等操作,让我们尝到了物联网的甜头。”韩强透露,他们目前正与美国一家物联网企业洽谈,打算在“精准农业”上有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