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左妍) 唱着童谣,熟练地“躲”开人群,钻进电梯后迅速“按”下要去的楼层,然后安安静静地站在后排等候。昨天下午,记者在上海市儿童医院泸定路院区住院部5楼的电梯里“偶遇”了医院的“新员工”——童童2号,“他”正赶着去送药。他还有个双胞胎哥哥——童童1号,兄弟俩的真实身份是物流机器人,可以在病区内完成药品配送的一系列工作。由此,上海市儿童医院成为全市首家启用智能物流机器人的医院。
去年就来到医院“试工”的这对双胞胎兄弟个子不高,身材圆润,“肚量”却很惊人。只要接到医生或护士的下单预约,就能准确无误地将药物、器械等送达。尽管没有手臂,却能靠内置的感应系统自己乘电梯、开大门,完全不担心迷路。记者跟随“童童2号”走了一段时间,基本摸清了他的主要流程:从住院部5楼派单、装箱出发,自动呼唤并乘坐院方指定的电梯,按照派单情况到达目的病区,由病区完成卸货动作,也就是病区的医护人员从他肚子里取出药品,然后他再去执行下一目标,完成单次任务中的所有目标节点后返回发货地待命。
目前,兄弟俩的主要任务是自动完成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和住院药房的药品配送工作。假如“累了”,会自动回到“办公室”充电休息;假如在走廊里遇到了奔跑的小朋友,兄弟俩会迅速停下脚步,避免发生碰撞;他们身上还自带多个探头,全面保障运送药品的安全。同时,药物在分发到病区时,都必须由人工完成再次确认,避免出错。
这两台物流机器人是上海市儿童医院和上海木木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合作研发的。去年9月完成所有前期调试。2018年9月至12月这段运行时间中,童童1号和2号已正常工作93天,成功配送至护士站1600次。
物流机器人的投入使用,是人工智能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后勤建设中的一大突破,提升了工作效率,增强安全系数。昨天召开的物流机器人项目二期启动会上透露,院方还将增加3号、4号两台机器人。今年,四兄弟有望“承包”泸定路院区住院部10到13楼所有病区的药品配送,并逐步把配送范围拓展至整个住院部。
“除了物流机器人,医院还引入了人工智能骨龄监测系统,诊断准确率达98%。未来,AI技术还将运用到医废处置、餐饮配送、智能陪护关怀等更多医疗场景。”院长于广军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打破了医疗的传统模式,将进一步提升医院服务能力,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就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