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时值中小学期末大考,一则贴在家里墙面上的“奖惩办法”蹿红网络。这名家长对女儿大考有着明确的分数要求,考满分将有什么奖励、考不及格又会给予怎样的处罚,都事先有预告。此举是否值得其他家长仿效?订立考试“契约”,是否真的有利于激励孩子考出好成绩?
奇葩激励或伤儿心
这个规则的制定者是一名父亲,女儿正在上小学,平时成绩一般,每次开家长会时,老师都会对他说,孩子很聪明,就是心思不全在学习上,如果好好努力一把,成绩肯定会上升很多。于是,这个爸爸就想用一个新办法刺激一下女儿,给孩子的期末大考敲一记警钟。打印在白纸上的具体激励措施如下:考100分,你想干啥就干啥;95-99分,看电视、吃零食;90-94分,看书、写作业;80-89分,做家务、洗碗、拖地;80分以下,每天去捡垃圾!
网帖说:“看到最后,女儿瞬间哭成了泪人,明明说好自己是小公主的,但是爸爸却还是列出了这么严格的一个奖惩措施,女儿真伤心啊。”
“如果连80分都到不了的话,只能每天去捡垃圾了。”“最后一条也太狠了,不得不怀疑这是亲爸吗?”网上各种评论直指这样的考试奖惩措施“够凶狠”“够奇葩”。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系主任王健认为,这样的考前“激励”形式比较新颖。有些家长教导孩子时喜欢说“只有现在考个好分数,将来才能进好的大学”或者“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怎么有好的工作”。要知道,这种激励性语言对孩子来说太遥远,他们喜欢的是即时兑现。网上流传的这名家长的“奖惩办法”,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而且一考完马上就能兑现。
错误归因或存误导
其实,给孩子设定一些考试奖惩措施,在许多家庭里是司空见惯的。许多家长在大考前会与孩子订一份“君子协议”,主要内容或“引诱”或警示:“考得好,放假带你去旅游”“考得好,增加压岁钱”“考不好,放假别想打游戏”“总分排不进年级前10名,手机没收”……但在王健看来,如此激励也有需要商榷的地方。他说,这样的激励措施不利于孩子建立正确的归因联结,如果考不到95分就要去“看书、写作业”,如果考得再差一些,就要去“做家务、洗碗、拖地”甚至“捡垃圾”,把看书和写作业竟当成一种“警告”,把家务劳动更是看成可怕的“惩罚”,这种将“考试成绩”与“其他工作”的错误归因联结,会严重误导孩子的价值观。同样,如果考满分就允许“想干啥就干啥”,这是要引导孩子用考分来对其他行为一俊遮百丑吗?
静安区闸北第三中心小学校长尤睿认为,将考试与物质奖励挂钩,考得不好用劳动来惩罚,是十分错误的。要让孩子知道,即使没有“奖励”和“惩罚”都必须认真学习,学习不是为奖励而学、为避免惩罚而学,学习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不是什么和家长之间订立的“契约”。
尤校长说,现在沪上小学普遍实行分项评价,例如,语文学科就分成基础阅读、写作、书法等若干项,每一项分别给予不同等级的评价,这是为了淡化分数概念,更精准地查验出学生学习知识的长处和短处。所以,家长也要转变观念,对孩子的评价也要着眼于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