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入式戏剧的本质不是戏剧,是选择。
观众在进入这样的剧场之后,每一步往哪里迈,都意味着将卷入不同的演员带领的别人的人生之路。在旁观别人的人生得失之际,回味、反思自己的真实生活是否值得过。
目前,真正意义上商业化的浸入式戏剧只有《不眠之夜》。这部由英美团队在上海打造的“亚洲版”,上演已过600场,依然在吸粉。严格说来,它创造了一个全程充满悬疑的心理期待、未知“旅程”,让观众以窥探别人人生的方式自省。
首先,排队时就营造了一股即将“与世隔绝”的氛围。观众要轻装上阵,大冬天建议穿短袖入场。一身黑衣的工作人员允许你带手机,但是必须装入黑色布袋并密封起来。接着,他们会委婉而坚决地“拆散”你的同伴,建议每一个人独自探索。随后,在仅容单人通过的全黑蛇形走廊步行5分钟,豁然开朗时,面对的就是起点。此时,观众都已带好白色面具,进入电梯——掩藏自己面目、窥视他人人生,就此启程。电梯小姐会在每一层停靠,随机把一位观众“推入茫茫黑夜”——按设定,反正每一个人最终都会落单。这似乎也是人生真相,孤独,其实才是人生底色。
进入茫茫黑夜的瞬间,第一反应是“盲从”——看到有群人从你面前跑过,会本能跟上,这好过一个人被落在无所依傍之处。慢慢的,会发现经常有不同的人群从你面前跑过,他们往往紧跟着一位演员。所以,是否每一次都有必要跟着人群跑呢?按介绍,剧情改编自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充满着谋杀、背叛与爱情。事实上,要真的在三四个小时里,在这5层楼里爬上爬下,试图看“全”剧情是不可能的——甚至,看“懂”都有点难。浸入式戏剧不是在剧场里的一方舞台上把起因经过高潮结果演一遍,你看到的情节,取决于你跟着哪一位演员走。如果只忠诚于一位演员,一条线,那肯定看不到全貌。如果中途换人跟,也不见得能看得到恰好“对”的剧情。所以,你选择走哪条路、选择跟哪一位演员跑,更多的时候只是随机。没有人给你“指南”,甚至按照唯一的“忠告”——有事可以问戴着黑色面具的黑衣工作人员,例如“卫生间在哪里?”,也不是每一位黑面黑衣人会回答你。他们更多时候,是阻止你的“探索”——当你去转动可能“出局”的门时,他会上前制止。这多么像人生啊!无人指引是常态,有人阻止是自然。
如果放任自己奔向滚滚人潮,你可能多次重复进入同一个场景,也有机会在百余个房间里探索各种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风情的物件。既有中国当铺里的地契与账簿,也有英国博物学家的各类动植物标本,还有精神病院里的各种日记……可是,我们怎会甘于仅仅摸索物件呢?还是要寻觅看起来可能会“有戏”的演员。演员们全程不说话,但有着张力十足的肢体语言。在不到1米处围观中外男女演员的张狂舞蹈,会有一种紧张的气氛弥漫。他们会如猿猴在原始森林中跳跃的姿态在有限的空间里腾挪;也会在刺耳闹心的旋律里以极其慢的动作去演绎如何喝下一杯毒酒;还能纯粹以肢体互动展现情人关系的波动……只是,每一个空间里的舞蹈都充满情感,带出情节——但很难以“对”的顺序拼出“对”的故事。
时间过半后,会怀疑“人生”——这么上下奔波,又能看“清”什么呢?都是别人人生的片段,都是没有逻辑关系的碎片。
此时,最为关键的就是一定要找到和你一起进这个剧场的人——《不眠之夜》虽然始终在创造一个让你忘记自我的空间,但是如果在这样的环境里想寻求支持的话,还是不免会想起真实世界里的同伴来。这一点,与日常生活也十分吻合。如果热衷投身窥探别人的人生,那么在《不眠之夜》里只管奔跑吧!如果宁愿自建温馨小环境,那一定要抓紧同伴的手。但是,工作人员往往会一眼辨别出成群结队的人,并蓄意分开他们。甚至还有一位白衣护士,专门负责在每一层楼单独挑出一名观众,把他与其他人“隔离”,带入“歧途”。
此时,对有情感联结的同伴观众而言,考验开始。如果,你能被你的同伴在最短时间里于茫茫人海和未知黑暗里一把抓住手,那恭喜你——你们一定会拥有一段长情。如果,你们哪怕被人为拆散,但依然能在冥冥之中彼此寻获,那也是天注定。
从这个角度,浸入式戏剧《不眠之夜》比剧场里的《哈姆雷特》更“狠”——前者更直接地提醒你,你的每一步,都是“to be or not to be”:是走还是不走呢?是往前还是往后走呢?是要去找我的同伴呢还是等他(她)来找我?是继续投身那些根本连不起来的情节还是就找个房间静静呆上一会儿呢?是保持独自前行还是融入滚滚奔涌的人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