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流浪地球》的火爆讨论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国运盛,则文运盛”,在大国崛起的今天,《流浪地球》的科幻故事契合多数人的文艺想象。的确,《流浪地球》的中国元素不可忽视,但《流浪地球》点燃的并不是狭隘的爱国主义,它戳中的是百姓的好奇心:中国的未来是什么样?
刘慈欣曾表示,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中国这样有如此强烈的未来感,这种未来感就是中国给世界的吸引力。它用科幻展示了中国未来的一种可能;它用科幻展示了气度非凡的中国的世界观,在视觉和心理上强烈地满足了大众对中国未来的想象和好奇;节节攀升的票房背后是我们对自身的关切和希望。
就技术而言,导演郭帆坦承,目前中国还拍不出《星际穿越》的水准,离《阿凡达》还差很远。但是,原著气势恢宏的中国世界观,经过电影特效的渲染,刷新了我们对中国未来的想象。当蔚蓝色的地球被一万台超级核聚变发动机缓缓推动,滑入深邃宇宙的那一刻,我们被那种熟悉的情怀和精神感动。这是中国精神的影像表达:灾难面前,众志成城,同舟共济,锲而不舍。传统与未来,在科幻想象中完美契合。影片中,领航员刘培强告诉俄罗斯人,“我们的孩子会有孩子,孩子的孩子还有孩子”,总会等到冰融化的那一天,要去贝加尔湖钓鲑鱼。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家国情怀,没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人类联合政府如何实施庞大且旷日持久的“流浪地球计划”?《流浪地球》展示了用中国人的世界观拯救地球的一种可能,这对我们来说的确是一种满足。
可以预见,我们对未来的想象一定会越来越丰富精彩,这是精神生活的刚需。《流浪地球》提供并满足这种需求,它是先行者也是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