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新民财经/家庭理财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3月1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美不同的消费观
金蕴
  我们都听说过一个流传已久的中美老太太买房的故事。一个中国老太太,60岁时终于挣够了钱买了一套房子。一个美国老太太,60岁时终于还清了购房的贷款,而她已经在这房子里住了30年。

  这个故事伴随着信用卡的兴起,将“提前消费”这个概念带入了国内。在我们深深地被这个故事打动,深深地觉得应该像美国人一样消费,并且大多数人都背上房贷的时候,其实美国人也在反思这样提前消费究竟好不好。至少在我旁听的“个人理财”课上,教授一再告诫自己的学生,不要欠太多卡债,先还清你所有债务。尽量用现金,不要用卡,这样对流出的钱有点感觉,不容易超支。

  或许有太多美国人“一分不留”让他们开始反思这个问题。在美期间,我也看到一些上了年纪的美国人真的并无积蓄,每周拿到薪水后就全部花完,不够时甚至向外来的留学生借钱周转。

  传统的中国消费观是现金为王,永不借贷。传统的美国消费观是今天花明天的钱,“就好像没有明天一样”。在这个越来越趋同的世界,或许中美的消费观也折中一下比较好。有基础积蓄,同时保持合理比例的借贷。让个人的负债率处在一个安全又适度扩张一点点的状态。

  另一个中美之间截然不同的消费观在于中国人常常省吃俭用买奢侈品。在世界各地的奢侈品商店前,都可以看到中国人扫货的身影。而午餐或晚餐却往往是一个面包,一碗方便面。这在美国人看来很奇怪,吃得那么省说明你并不宽裕,买奢侈品说明你很富裕,两者是割裂的。那为什么不好好在餐厅正常吃饭然后买一般的品牌呢?或许因为我所处地区是大学城,觉得大家并没有什么攀比,不比住什么房子开什么车子,没有人关心你衣服穿什么牌子,包包用什么牌子。大多数普通人就是一幢house,一个家庭一两辆车,每周去超市买菜,穿T恤运动裤或休闲裤,不太会去买奢侈品。

  中国消费者普遍以买的东西“贵”为荣,说明我的生活是有品质的。美国消费者以这个东西“我买的便宜”为荣,说明我是一个聪明的消费者。

  在教育消费上也同样如此。这次我做访问学者的学校是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在全美排名30左右。隔壁20分钟左右车程的距离就是排名前10的杜克大学。在我遇到的美国本科生中,有一些既拿到了我们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也拿到了杜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杜克是私立学校,学费要比我们公立学校贵不少,他们都不约而同放弃了杜克选择了我们学校。在他们和他们父母看来,这都不是什么大事。总体来说,全美的教育水准都很高。他们觉得也不是非要上最顶级的名校,不去就不去了。但是在中国父母看来,如果自家孩子被杜克录取了,那是很大的荣耀,是砸锅卖铁、卖一套房子也要供孩子读的啊。

  金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夜上海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新民财经
   第A17版:新民财经/股市大势
   第A18版:理念分享/新民财经
   第A19版:新民财经/家庭理财
   第A20版:金色池塘
   第A21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第A22版:长命百岁/金色池塘
   第A23版:新尚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保值消费有诀窍
解读“投保容易理赔难”
中美不同的消费观
广告
新民晚报新民财经/家庭理财A19中美不同的消费观 2019-03-16 2 2019年03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