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在幼升小家长间疯传的网文说,2019入学年龄有变化,由原先的“入学前须年满六周岁,即8月31日以前满六周岁可以报名”,变更为“入学前该年度内须年满六周岁,即在12月31日前满六周岁就可以报名”。消息传出后,引得部分孩子生日在9月1日后的家长高度关注,纷纷打探“我的孩子真能提早入学吗”?并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不需要因为孩子晚出生了几天,就不得不等到下一年才可入学”。
在上海市教委公布的关于2019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今年小学招生入学对象为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出生,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也就是说,2013年9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孩子,今年是不能入学的。那么,传言又因何而起呢?有业内人士介绍,两年前,教育部办公厅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里曾经提到,就读小学一年级儿童的截止出生年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统筹确定。误读可能正是源于此。坊间将教育部的规定错误地理解为是对入学年龄分界的“松动”,或由各地“灵活执行”。
我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虽然法律没有明确“年满六周岁”的截止日期,但长期以来我国都是采用“8月31日之前出生”作为当年度报名入学的年龄分界点,并已约定俗成。静安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校长蔡喆炯说,无论将入学年龄定在哪个时间点,都无法满足所有人愿望,如果真像传言的截止年龄改在12月31日,看似解决了9月1日后出生孩子的不能入学问题,但次年1月1日出生的孩子又会有意见了:“我也只晚了一天,为什么不能上学?”
多年前,上海的儿科医学专家曾提出过建议,由“家长自主+医生评估”来决定孩子何时上学,就是让权威医学机构对“未达年龄线”孩子的心智成熟度做出是否合适入学的检验报告。至今,这样的建议仍停留在学术探讨范畴,并未付诸实践。主要原因是这种评估体系本身的指标科学性问题,会显得十分重要和敏感。而且,社会上也担忧,如果有家长为了达到提前入学的目的,想办法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去提高孩子“成熟度”的评价,这又会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
普陀区早教中心主任奚岚说,让当年8月31日之前未满六周岁的孩子提早几天或几个月入学,这种做法是不合适的,不同年龄、不同月份出生的孩子的大脑发育、成熟度,特别是数理逻辑能力等都是不同的,这在小学一年级时会表现得特别显著。即便是在入学年龄段内,一个班里的“大孩子”有时就会比“小孩子”大好几个月甚至大了近一岁,明显是“大孩子”更成熟些,也更能很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虽然这样的差异在进入高年级后会基本消失,但在小学起始年级里,年龄差异的确会给孩子带来不小的心理影响。硬要拔苗助长,让孩子“跃龄”提早入学,他们一旦产生“反正我比别人小,学得差一些、做得差一点也无所谓”的心理,这就更麻烦了。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