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4月0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导师辱骂学生,谁之悲?
易 蓉
  易 蓉

  人生漫漫求学路,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三生有幸。

  什么是好老师?教学技能强的师者能让学生学业精进、学有所成,而更大的幸运在于,老师是否能宽容和接受学生的各种状态,给学生以正面的精神力量,支撑更远的求学、工作和生活道路。

  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为人师。

  最近,一所985高校博士生导师倪某在学术交流群以“垃圾、白痴、文盲”辱骂学生,称学生写的东西“跟屎一样”。群聊对话截图的传播引发热议:导师能够如此漠视基本尊重,对学生进行侮辱和攻击吗?很快,该导师所在学院已发出对该教师“违反师德师风问题的处理意见通报”,称该教师存在言语不当、师德失范的问题,要求他向学生当面致歉并作出反省检查。院方在全院教职工范围内通报批评,并停止其教学工作。

  应该为学院的快速回应和正面态度,尤其是“停止该教师教学工作”的处理叫好。我见过论文答辩阶段在教学楼走廊对学生暴跳如雷怒吼的教授,听过对学生求学期间生子而进行人身攻击的专家,也见过对扫地阿姨爆出粗口的海归学者,听过压榨研究生完成私人项目而无心指导学生学业的“老板”,网络上更是不乏各种吐槽导师“坑”学生的热帖和报道……专业水平的优秀、学术地位的领先、世界名校的经历,绝对不等同于人格的健全、人品的正直。校方回应也给教师们敲响警钟,“为人师表”是要在各方面成为表率。

  但另一方面,有多少研究生是为了“研究”而继续求学?有多少人有真挚的学术追求、创新动力和毅力?多少人把师门的交流群变成了“夸夸群”,相比专业能力更练就一手拍马屁的好功夫?确实也存在许多让导师“恨其不争”的学生。

  严师出高徒,没有过时,但绝不是无底线地释放情绪,相反“顽徒”更考验导师智慧。做教师也是一门学问,值得选择这一职业的每一个人细细琢磨。而我们的大学也有太多工作要做。比如,是否有专门机制帮助学生尽快入门研究型学习,提升和把关培养质量?又如,基金、论文“指挥棒”下的“青椒”压力如何纾解?大学是否有机会和机制让优秀人才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发展岗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体新闻
   第A1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5版:夜上海
   第A16版:夜光杯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19版:镜头艺术
   第A20版:创见
   第A21版:汽车周刊
   第A22版:车界车市·专题/汽车周刊
   第A2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第ZF02版:中缝12-13
何必“急吼吼”送孩子提早入学
缅怀烈士校友 传承革命精神
导师辱骂学生,谁之悲?
灵 湿垃圾变肥料 种蔬菜兑积分
赞 聪明“小狗”收垃圾送奖励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6导师辱骂学生,谁之悲? 2019-04-03 2 2019年04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