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综合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华山医院医生吴劲松回忆登顶珠峰经历~~~
华山医院医生吴劲松回忆登顶珠峰经历~~~
华山医院医生吴劲松回忆登顶珠峰经历~~~
     
2019年06月0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山医院医生吴劲松回忆登顶珠峰经历
“要心存敬畏,也要量力而行”
左妍
扫二维码 看相关视频
  5月23日,47岁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吴劲松教授成功从北坡登顶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成为国内首位登顶珠峰的外科医生。他拿出五星红旗,还有印着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标识和儿子名字的小旗帜,拍下震撼人心的照片。

  已回归工作的吴劲松教授接受了记者的独家采访。他说,作为登山者的梦已圆,但作为医生,攀登医学高峰的梦永不磨灭,探索人脑的征程永不停止。

  花16年总算圆梦珠峰

  吴劲松的朋友圈里,并没有留下大家期待中的“打卡”;和他聊起登顶的过程,语气也异常平静——就如他留给患者的印象:沉稳、冷静、专业。

  登山是吴劲松的业余爱好,他说自己小时候就对雪山充满了好奇。2003年,一部纪录片让他对珠穆朗玛峰产生了向往,萌生登顶的念头,此后便是长达十多年的“准备期”。

  身体的训练是最重要的,包括系统学习攀登和对高原的适应训练。吴劲松是神经外科教授,在华山医院,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患者在这里等待手术,于他而言,连平日的休息都无法保证,更不要说抽出时间来训练登山了。“我们团队中最快实现梦想的人只用了1年,而我的工作特性使我花了16年。”

  吴劲松说,登顶珠峰的线路中,适合业余攀登爱好者的只有北坡中国侧的东北山脊和南坡尼泊尔侧的西南山脊两条常规线路。而从北坡登顶需通过高海拔冰岩混合地形,难度更大。

  “除了体力,运气和天气也一样重要。”吴劲松4月随11名队员开启了自己的珠峰进行时,徒步向海拔5300米的珠峰大本营前进,同时开始海拔适应和训练,并等待高空风速和气温最适宜的天气窗口期。这样的窗口期一般每年5月会出现1-2次,今年受印度洋季风法尼的影响,一直到5月下旬才盼来3天的短暂窗口期。5月22日,修路队完成通往顶峰的路绳架设。5月23日凌晨,他随登山队一起从海拔8300米的营地出发冲顶。8300米到顶峰,看上去不过500多米的海拔,却需要花费超过9个小时。5月23日,天气状况良好,吴劲松成功登顶。

  在世界之巅想赶紧回家

  “人类没有翅膀,珠峰是可以抵达的距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吴劲松说,在山之巅,地平线的样子和地球的弧线一样,一切是那么美丽与震撼。

  登顶的时候在想什么?吴劲松说,出发的时候最兴奋,而面对绵延无尽的山峰、垂直陡峭的岩壁,冲顶路上他的大脑其实已没有多少意识,身体也因遭受极大挑战4天瘦了7.5公斤……登顶后,整个人的状态达到极限,英雄和梦想都已是过去,只想着“赶紧回家”。母亲看到他登顶的照片时,长舒一口气:“总算活着回来了!”

  下山时,吴劲松还在大本营遇到了演员吴京及剧组,他们刚完成电影《攀登者》的拍摄。

  拥堵不是死亡唯一原因

  到5月30日,珠峰北坡登山活动结束,共接待362人,其中外籍登山者142人、国内登山者12人、尼泊尔籍夏尔巴登山协作208人。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241人,吴劲松所在的团队是唯一的中国团队,12人全部登顶成功。有2名外籍登山者不幸罹难。而南坡,遇难人数超过了1996年山难时的死亡人数。

  “8300米以上登山线路沿途,视线偶尔会触及岩石隐蔽处被安置的早年登山者遗体,其中不乏业内著名的登山者。他们将长眠于此。”吴劲松说,攀登珠峰意味着勇气和体力、天气和运气的多重考验。今年,十多位登山者因体力耗尽而永远留在了山上。很多不了解情况的人嘲笑这些登山者、谴责这些登山者的动机,并把拥堵解读成登山者死亡的原因。吴劲松作为一名亲历者,想把真实的珠峰还原。在他看来,死亡原因是多方面的,“拥堵,不是死亡的唯一原因”。

  不可否认,拥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登山者的行进节奏及高山氧气的合理分配,但吴劲松认为,造成大量登山者死亡的原因还有几点:高海拔登山运动者置身于极端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固有的死亡风险本来就高于常规体育项目。上世纪,珠峰的登顶死亡比例在3%-4%,近年来随着登山线路的成熟,死亡率明显下降,以至于有些业余登山者出现侥幸心理。

  其次,去年天气窗口期很长,超过一周,今年南坡发放了过多的登山许可证。数据显示,尼泊尔本登山季总共发放了381张珠峰外国登山客许可证,加上起码一比一的向导配比人数,就有800人左右。恰巧今年又遇上窄窗口期,造成了登山者拥堵。

  此外,南坡还出现了一些不够专业的商业探险公司,不论客户是否有资质,一律接待不误,实际上很多不够格的登山者并没有做好准备。这一情况,在我国境内的北坡则要好得多,登山者的死亡人数并没有超过往年。

  高海拔攀登应循序渐进

  “人类对自然要心存敬畏,也要量力而行。”吴劲松说,3年前他成功登顶海拔8201米的卓奥友峰,“高海拔攀登应该循序渐进,国内登山者有‘5678’计划(5000、6000、7000、8000米循序攀登计划),这些说的都是经验积累。”

  “其实攀登珠峰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探索自然的梦想。这次在海拔8000多米的地方,我看到了类似山雀一样的鸟类,让我很震撼。是什么力量驱使这些小鸟来到这么高的生命禁区?要是在山下,我永远也不知道山上有什么!”

  谈及对珠峰的环境保护,吴劲松说,珠峰环保基金会的成立,可以用一定的经济手段支持登山垃圾的清理工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登山者也有意识地将自己产生的垃圾带走。不过,除了垃圾,珠峰更面临绒布冰川逐年退缩的迹象。“对珠峰的保护,不仅要规范人类活动,还要科学研究和应对全球变暖所造成的气候变化。”吴劲松表示。

  本报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综合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家装专版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上海
   第A18版:家装专版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环球
   第A2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要心存敬畏,也要量力而行”
最爱的山是“华山” 最爱的挑战是手术
内河船违规追越逆向航行负主要责任
新民晚报综合新闻A09“要心存敬畏,也要量力而行” 2019-06-06 2 2019年06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