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勒曼是当今德国最负盛名的指挥家,现任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与德累斯顿国立歌剧院音乐总监、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音乐总监。最近,在《我的瓦格纳人生》一书中,蒂勒曼首次以文字的方式,生动翔实地呈现了他与瓦格纳歌剧的不解之缘。
蒂勒曼的父母都是古典音乐和瓦格纳迷,家里收藏有不少瓦格纳歌剧的唱片。1966年6岁的时候,他就去听了“指挥皇帝”卡拉扬指挥的瓦格纳歌剧《女武神》,瓦格纳作品的气氛、色彩和配器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他因此萌发了要当一名指挥的念头。他曾经在家里把总谱放在膝盖上,对照着一遍又一遍地聆听他喜爱的瓦格纳四联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唱片——卡拉扬1960年代录制的版本。1980年,20岁的蒂勒曼在奥地利萨尔斯堡复活节音乐节为卡拉扬指挥的《帕西法尔》担任助理,他终于有机会向自己心中的偶像请教如何发展自己的指挥技巧、积累经验,卡拉扬告诉他:通过毕业考试,然后就去实践吧。于是,通过担任歌剧院的歌剧陪练积累曲目,不放过任何一次观摩和实践的机会而不断提高,蒂勒曼的艺术之路,基本上就是按照卡拉扬指出的方向走的。1999年,已经担任柏林德意志歌剧院音乐总监、指挥过不少德奥歌剧的蒂勒曼正在美国与芝加哥歌剧院排练新版的瓦格纳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一天,外面下着大雪,蒂勒曼拿着一瓶可乐和烤玉米片或炸玉米饼之类的食品刚走进住所,就接到了拜罗伊特管弦乐团的负责人打来的电话,他代表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的主持者、瓦格纳之孙沃尔夫冈·瓦格纳,邀请蒂勒曼去拜罗伊特指挥《纽伦堡的名歌手》,蒂勒曼又惊又喜,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他与拜罗伊特的情缘,由此展开。
拜罗伊特小镇位于德国的上弗兰肯地区,一年一度在这里举行的瓦格纳歌剧节是全世界瓦格纳迷的朝圣中心。19世纪70年代,在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资助下,瓦格纳在拜罗伊特的绿山上建起了节日剧院,专门用来上演他自己创作的歌剧。在节日剧院上演的瓦格纳歌剧作品,可以充分展示他的乐剧理念和整体艺术的风采。拜罗伊特由此成为古典音乐爱好者和瓦格纳迷们的麦加圣地。自2000年在拜罗伊特首次指挥《纽伦堡的名歌手》,第二年指挥《帕西法尔》,2006年指挥全套“指环”,蒂勒曼在德奥音乐界和世界乐坛声誉日隆。2005年,蒂勒曼众望所归,出任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的音乐总监。
蒂勒曼熟悉拜罗伊特的一草一木,迷恋节日剧院中散发出的浓郁的瓦格纳气息,时时追寻着前辈音乐家在这座瓦格纳圣殿留下的足迹。1930年,托斯卡尼尼成为第一个在拜罗伊特登台的“外国人”,指挥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和《唐豪塞》。托斯卡尼尼以脾气火暴严厉著称,排练时折断了好几根指挥棒,然而演出成功后,音乐家们高高兴兴把他举过头顶,抬出了节日剧院。1951年,63岁的克纳佩茨布施第一次登上拜罗伊特的指挥台,但一年里就指挥了《帕西法尔》、《纽伦堡的名歌手》和“指环”,直到1965年去世,他几乎每年都来拜罗伊特指挥。据说克纳佩茨布施不喜欢排练,有一次,他对乐队说:“先生们,这个戏诸位都会,我也都会,咱们今天晚上见吧。”
蒂勒曼将拜罗伊特视为自己上过的唯一的指挥学校。在瓦格纳歌剧艺术里经年累月的浸淫,在拜罗伊特的大量艺术实践中,他对指挥艺术的要义有了新的认识。他认识到指挥就像一个极限运动中不断攀登更高山峰的登山者,他需要让自己适应环境,熟悉工作范围,否则就会失败。他必须相信他能够征服山峰,一步一步地行走,一拍一拍地指挥。蒂勒曼感到自己就像《帕西法尔》中的一个角色,“年复一年地我们揭开圣杯的面纱,但是从来不知道那是不是真正的圣杯,我们是不是真的找到了它,或者是否有一天能找到它”。也许,正是这种对瓦格纳歌剧、对古典音乐无限的探索和好奇之心,将支撑蒂勒曼在艺术道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