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人物/文体汇·广告
     
本版列表新闻
著名导演吴贻弓今晨逝世~~~
著名导演吴贻弓今晨逝世~~~
著名导演吴贻弓今晨逝世~~~
     
2019年09月1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著名导演吴贻弓今晨逝世
一曲《送别》与君别
吴翔 朱光
吴贻弓在文代会上 本报记者 胡晓芒 摄
■ 2017年11月12日本报刊登吴贻弓夫妇专访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的《送别》因为吴贻弓导演的电影《城南旧事》而妇孺皆知。谁曾想,今天,我们也要以《送别》为中国第四代导演吴贻弓送别。早上7时32分,吴贻弓在上海瑞金医院逝世,享年80岁。导演,才是吴贻弓最珍视的身份——他的抬头还包括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他在今年5月,还手书了“上海电影万岁!”六个大字。

  吴贻弓父亲的授业恩师,包括李叔同。这让吴贻弓在《城南旧事》中选用了《送别》。许多年来,这段循环在几代人耳边的旋律总是让人想起小英子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和萧索的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这部获得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等国内外奖项的佳作,是吴贻弓代表作之一,是当时街头巷尾的热点议题。他的另一部代表作《巴山夜雨》也有着“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境。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他执导的影片最鲜明的风格。

  吴贻弓还是上海电影节的创办者之一。1993年10月,首届电影节举办之际,索菲亚·罗兰、中野良子、张曼玉、张艺谋、巩俐等世界一流影人汇聚上海。这场由吴贻弓引领的盛会,实现了几代中国影人的梦想。时至今日,上海国际电影节早就迈入全球A类电影节的行列,是上海文化的金字招牌。

  吴贻弓,1938年12月出生于重庆市,当时的重庆,因遭遇轰炸而伤痕累累。吴贻弓名字中的“贻”为收藏,“弓”乃兵器,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寄寓着长辈对“刀枪入库,天下太平”的美好祈愿。1948年起,吴贻弓定居上海。

  吴贻弓是当代中国有影响、有声望的电影导演,曾获得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表彰大会“终身成就奖”、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等荣誉。1960年,吴贻弓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同年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1957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大木匠》;1963年,担任剧情电影《兄妹探宝》的助理导演;1977年,开始担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一直以来,他谦虚好学,博采众长,显示了创作才华。

  2012年,吴贻弓接受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终身成就”表彰时发表感言:“电影万岁!”吴贻弓曾说过:“有人说我是理想主义者,片子里到处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以前常说,金色的童年、玫瑰色的少年,青春年华总不会轻易忘记,常常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我们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一代人,50年代留给我们的理想、信心、人与人的关系、诚挚的追求、生活价值取向、浪漫主义色彩,总不肯在心里泯灭。”本报记者 吴翔 朱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7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广告
   第A11版: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上海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
   第A17版:新民财经
   第A18版:股市大势/新民财经
   第A19版:新民财经/家庭理财
   第A20版:金色池塘
   第A2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22版:乐活年华/金色池塘
   第A23版:新尚/摩登
   第A24版:广告
一曲《送别》与君别
记得每一次的笑容
广告
新民晚报人物/文体汇·广告A10一曲《送别》与君别 2019-09-14 2 2019年09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