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邦鹏:一线锤炼品质 创新成就未来
从2008年入职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浦东供电公司,谢邦鹏在生产一线一干就是十余年。很多人问他以本科、硕士、博士都在清华毕业的身份工作在一线有没有觉得委屈,他回答:“电力行业不是爬电线杆、接根线这么简单,随着泛在电力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引入和融合,越来越需要高科技人才进行创新实践。”
刚工作时,现实给了谢邦鹏当头一棒。有一次,谢邦鹏跟师傅参加故障抢修。他在开关柜内逐一检查线路,没查出任何问题。满头大汗的他向师傅请教,“你听一下开关合了之后,这个地方有没有‘嗒’的声响。”师傅提示,“没有声音,应该就是中间有一个小的继电器故障了。”师傅一句话就点出了故障所在,这让谢邦鹏深刻意识到作业经验积累和理论知识同等重要。此后,他翻看各种工作规程、说明书,主动 “要活干”,成了班组里拧螺丝、接线头、看图纸和做笔记最多的人。三年后,谢邦鹏从“菜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操作“达人”,走上了班长岗位。
2011年,谢邦鹏发明了拆装电磁型继电器的组合式电动套筒。这让以前需三四个人合力用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任务,从此一个人一个半小时内就能完成。2013年,国网上海电力在陆家嘴地区开始建设供电高可靠性示范区。作为核心区继保和配电自动化团队负责人,谢邦鹏与同事们首创了分布式FA(馈线自动化)仿真测试平台。在此后的一次故障中,环网分布式FA快速启动并正确定位和隔离故障电缆,11秒成功恢复供电。
2018年,谢邦鹏在张江科学城能源服务中心走上了新岗位,深入参与张江科学城区域的能源规划、建设与运行等工作,带领团队共同打造实现政府、客户、能源企业和能源服务市场信息共享、合作共赢的智慧城市能源云平台。今年1月,云平台就已经接入了张江核心区域全部178家高压用户关口表数据、1100余户用户充电桩数据,完成了一期11个功能模块的开发。同时,他和团队还牵头负责打造覆盖张江科学城核心区域95平方公里的泛在电力物联网示范区,为“三型两网”“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建设按下“快进键”。
工作十多年来,谢邦鹏共开展创新课题40余项,拥有专利46项,发表论文20余篇。用求真和创新的精神寻找自己的人生和理想,用爱岗和敬业的精神承担了责任与担当。(汪洋)
个人简介
谢邦鹏,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张江科学城能源服务中心副主任。他秉承“行胜于言”的职业精神,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动模范、国网工匠、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国家电网公司双越之星等荣誉称号。
先进典型人物一句话
勇于创新,敢为人先,让电网更坚强、城市更美好。
——谢邦鹏
徐爱蓉:用“金牌服务”涵养工匠精神
从业24年来,徐爱蓉从一名一线员工成长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从一名普通的营业员成长为党员服务队的带头人,全身心践行集微笑服务、智慧服务与品牌服务一体的“金牌服务”,不断涵养“电力工匠”精神。
流水席是青浦地区的一项风俗。流水席需要用到电炉和鼓风机。这些电器功率大,必须得用三相电。但农村办理三相电得到十几公里外的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青浦供电公司营业厅申请,许多人嫌麻烦,干脆私搭乱接,造成安全隐患。既要保护好青浦的民俗文化,又要保障用电安全,经过深思熟虑,徐爱蓉于2012年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农村居民婚丧喜事快速接电服务。只需一个电话,国网上海青浦供电公司就会上门服务,从申请到接电安装完毕,不超过4小时。自2012年以来,青浦地区已有四千余户农村居民享受到这项服务。
2015年,上海实施了改造老旧小区表前供电设施的“光明工程”。为实现惠民不扰民,把好事办好,徐爱蓉设立“爱融驿站”提前进驻改造小区。在每个小区开工前一周,她组织党员服务队提前进驻小区,挨家挨户进行施工告知书和服务联系卡的发放,同时了解每家每户的用电情况。她合理制定预案,将工程施工可能遇到的矛盾提前化解。在“光明工程”施工改造的三年间,徐爱蓉带领着服务队走遍全区11个街道、183个小区,接待居民咨询超过4.5万人次,直接服务电力客户4.1万户。青浦区“光明工程”改造提前完工,有责投诉为零。
2018年,上海开展了架空线入地工程。半年时间内,国网上海青浦供电公司需要将十几公里的架空线路“搬家”,还要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用户的影响,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徐爱蓉带领客户经理对可能受影响的用户进行了一一梳理,根据用电情况和用户性质,将受影响最大的高压用户列为重点服务对象,按照“一户一册一方案”的工作要求为每一家用户制定了应急方案。青浦电力架空线入地工程的顺利推进,徐爱蓉功不可没。
徐爱蓉凭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对电力事业的满腔热情和高度责任,坚持扎根一线、默默耕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钟雁 刘湃)
个人简介
徐爱蓉,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青浦供电公司营销部党总支书记兼营销部副主任。她带领团队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农村居民婚丧喜事快速接电服务;创新设立“爱融驿站”;打造“爱融倾听”10分钟倾听圈;坚持开展“爱融四季”公益品牌项目。
先进典型人物一句话
记住胸前党徽的分量,在真情服务中涵养工匠精神。
——徐爱蓉
杨庆华:让铁塔充满生命力
1980年,杨庆华从技校毕业后分配进单位,开始从事输电检修工作。40年来,上海的输电线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杨庆华也从一名普通的线路工成长为全国劳模、中华技能大师,为电网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7年,为了满足浦东地区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220千伏杨新线增容改造工程启动。考虑到当时浦东地区用电负荷很大、停电时间不宜过长的情况,国网上海电力决定使用最新型的铝基陶瓷芯导线。然而由于该导线的陶瓷芯为脆性材质,曲率半径极小,在展放过程中,导线无法通过30度转角塔滑轮。外方工程督导表示,按中国当时的机械自动化程度,加上这么复杂的施工环境,至少需要90天左右的施工时间,而停电施工的时间只有50天。当时担任输电线路生产管理组组长的杨庆华很不甘心,最终选择了“我们自己来”。就这样,杨庆华白天跑工地,晚上搞创新,成功研发出针对此次施工的新型牵张一体机,并升级改造工器具,创造了25天顺利完工的奇迹。
2008年初,雨雪天气席卷多省,大量输电铁塔因不堪冰雪负重而倒塌。杨庆华主动请缨,担任国网上海检修公司抗冰支援队负责人,带领120余人赶赴浙江抢修电网。为了尽快在山顶把倒塌的铁塔重建起来,杨庆华带头往返于泥泞的山路。最终经反复计算和现场验证,他提出了悬浮扒杆组立铁塔的施工方案,为提前两天完成铁塔重建奠定了基础。
40年来,杨庆华组织或主持重大输电线路工程施工项目超过100项。他在国内首创的多项技术成果,填补了同类技术的空白,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7项,获省部级或以上技术创新成果奖10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
然而,即使面对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劳动模范这样的荣誉,杨庆华也只是谦虚地说:“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只有大家团结起来,一起奋斗、一起创新,才能迸发出无穷的能量。”2011年,随着杨庆华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立,杨庆华有了更多“帮手”,开始为电力事业培养更多、“小杨庆华”。
2019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三型两网、世界一流”新战略,杨庆华又有了新想法。目前,杨庆华工作室已经启动泛在电力物联网在输电线路运检中的应用研究。在他看来,输电线路专业必将因此发生深刻而长远的变化,未来铁塔上的每一个金具、每一串绝缘子和每一根导线都可以连入物联网,并通过5G技术实时传输设备运行状态,从而大大提升线路运行可靠性。(朱鹰杰 李海南)
个人简介
杨庆华,国网上海市电力检修公司线路专业工程师。先后荣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上海工匠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先进典型人物一句话
“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把事业放在心上,持之以恒,精益求精。
——杨庆华
苏伟:创新的劳模 传承的工匠
电力工作中,“不停电作业”岗位有些特殊,工作人员工作时总是带电作业,是电力系统中最危险的岗位。苏伟就是一名“不停电人”。
2000年,受制于不停电作业技术的局限性,每当碰上下雨天,就会有用户无法进行线路检修。怎么样才能在雨天既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又能正常作业不影响用户供电呢?苏伟下定决心研究一套安全的带电操作方案。
苏伟带领小组潜心研究了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构件,终于自主开发出了雨天10千伏带电搭接施工作业法,填补了雨天不能进行带电作业的空白。从此带电作业进入一个新阶段。
之后,苏伟又相继研发出180度旋转升降绝缘平台、旋转式砼杆吊臂等37项实用的带电作业工器具,获得专利35项,其中“三相导线同步提升抱杆作业法”获“上海市职工先进操作法创新奖”,解决了高架车无法开进作业现场等难题。
今年4月18日清晨,3辆带电作业工程车在北翟路与华翔路的路口一字排开。站在腾空的斗臂里,41岁的苏伟细致认真地进行每一个动作。4个小时后,配合华漕10千伏线路新建工程而开展的“带负荷直线杆改耐张杆加装柱上真空负荷断路器”操作顺利完成。这次操作是该项目第四类(复杂项目)不停电作业在上海电网的首次实战,累计减少停电时间8个小时,多供电量约近1万千瓦时。
工作22年来,苏伟成为上海电网不停电作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在他的带领下,上海市南电力(集团)有限公司不停电作业分公司的69名作业人员全部取得12项不停电作业简单项目(第一、第二类项目)操作资格;仅今年上半年,不停电作业分公司就已累计开展各类不停电作业1596项。
苏伟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中国的不停电作业水平能够引领世界不停电作业的发展,有一天他能站在世界一流城市电网行业的舞台上自豪地介绍自己:“我是来自上海的电力工人苏伟。”(施慧莉)
个人简介
苏伟,上海市南电力(集团)有限公司不停电作业分公司副总经理,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特等劳动模范、中央企业劳动模范、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等荣誉。他凭着勇于创新的精神、刻苦钻研的作风,带领团队向着更高的供电可靠性的目标不断前进,让“全天候、全地形、全方位”的不停电服务成为点亮美好生活的支撑。
先进典型人物一句话
每一次不停电的操作,都是为了守护这座城市的温暖与光明。
——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