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9月19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到新疆去
程小莹
  程小莹

  编者按:到喀什去——不仅为了看南疆的风土人情,了解文化和历史,也为了感受上海援疆工作者的热血和情怀。今起刊登一组十日谈,带你走进那片蓝天下的辽阔土地。

  唐惠荣跟我讲了一个关于“我到新疆去”的故事。我记下了。

  2019年7月,上海最热的时候,我到新疆去,做有关上海文化援疆工作的实地走访。这已经是上海第九批援疆干部了。在喀什,认识了唐惠荣,上海广播电视台(SMG)一位资深技术干部,2017年,加入上海市第九批援疆团队。他在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社会发展组工作,同时还担任喀什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喀什地区电视台副台长等职务。

  为了更好地宣传新疆、介绍新疆、讲好新疆故事,唐惠荣发挥上海援疆的优势,大力支持大型纪录片《我到新疆去》的拍摄。“你有空去看看。八集电视纪录片,分别从挑战、相逢、拓荒、探索、灵感、跨越、回家和机遇等八个主题展开。老有意思的。”

  我后来看《我到新疆去》——1949年以后,那些憧憬、热爱新疆的人,为了寻求爱和梦想,到新疆去。有名人、援疆干部、普通百姓,还有境外商人、留学生和外国人;有新疆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多元文化,人物故事细腻生动。

  每个人到新疆去,都有自己的故事。

  我曾三次到新疆去。我也有故事的。当然,那是听来的,看到的——我为采访而去,都与上海援疆干部有关。

  2001年9月。那时候,上海对口援疆是阿克苏。傍晚,我同一个上海男人——时任上海第三批援疆干部领队、阿克苏地委副书记吴尧鑫走在阿克苏的大街上。他先是陪我在地区招待所的食堂用晚餐,然后从招待所后门引领到他办公的地委大院。门口,照例停着一些“丰田”越野吉普,斜阳照在吉普车的窗玻璃上,反射出刺眼的光。时钟已经报8点,中央电视台8点10分黄金档的电视剧已经开始。这里才刚下班。人们依然忙碌着。

  两个小时的时差。在国家地理概念上,这里依然是“北京时间”。

  2014年11月16日。我的笔记本里记录:“我想去喀什。踏上那片上海援疆干部工作的土地。上海市路政局援疆干部杨中良离开了,他的队伍还在。他的猝然离世,促使我匆匆动身启程,就好像如果我们赶快行动的话,还能在这个深秋入冬之前,赶到喀什,感受到那些属于他们的物事,属于上海援疆干部在戈壁荒漠的气息,一种回忆。”那时候,我去倾听沙漠呼啸而过的风声,听到上海援疆干部留给沙漠的呼唤。三莎高速就出现在这样一片戈壁沙漠里。好像几个世纪以前,它就是这个样子。

  这一次,我们朝红其拉甫边防站进发。喀喇昆仑公路,绵延四百公里,从喀什直到口岸,横贯帕米尔高原,通往巴基斯坦,路经奥依塔克森林、卡拉库里湖、慕士塔格峰、石头城、公主堡。

  海拔5200米。早在1000多年前,这里便是古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关隘。距离中巴7号界碑处尚有百米。大口呼吸,脑子并没有因为缺氧而停止想象。这片满是砂砾的地表,因为竖着一面五星红旗,在一点一点变化。空气依然稀薄,像粗粝的砂砾一样沉重。看见年轻的中国军人,似乎感受的一种坦实;步履竟显得闲适起来。此时此刻,空气中有一种温柔的感觉,像一个好人的微笑。这一刻很简单,一种简洁之美。人与故事都在那里,相互交融。

  十日谈

  到喀什去

  责编:殷健灵

  古朴的沧桑和神奇的诗情,在喀什老城可遇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专版
   第A11版:综合新闻·专版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上海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酱菜琐忆
那些水乡古镇
池塘是一个圆
书法
多肉植物
我到新疆去
新民晚报夜光杯A20我到新疆去 2019-09-19 2 2019年09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