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钢铁城包头市采访,受人之托去当地一家养老院探望一位上海老人。去时我心里就嘀咕:上海人都恋家,他怎么会独自在千里之外的内蒙古草原养老呢?细问之下,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
老爷子今年80多岁,是一位军工专家,曾参加我国某重点型号武器装备的研制工作。
老爷子告诉我们,1940年家人带着他从浙江到上海,家就住在百乐门舞厅对面,1954年他去北京念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位于包头的军工单位。
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打造独立自主的军工体系是重中之重。包括他在内的一代青年精英从全国各地汇聚于此,一心振兴国防,一干就是一辈子。
征途总不会一帆风顺,许多人离开了,但他一直坚持到了最后,扎根在重点项目研制岗位,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终于修成正果。那一年国庆阅兵,当这凝结了无数军工人心血的新型装备通过天安门广场时,他接到了老同事打来的电话:“感谢你们的坚持,你们实现了我们未完成的梦想!”
退休之后的老爷子很少回上海,父母不在了,儿孙们也都成家立业各奔天涯,去年老伴去世后,他就回到包头住进了养老院。“为什么是包头?”面对我的问题,老爷子认真地回答:“包头有我一生的荣耀,所以选择在这里终老。”
故乡究竟是哪里?老爷子说这个问题也困扰了他很久,浙江赐予了他生命,上海陪伴了他成长,北京见证了他的梦想,包头成就了他的光荣。但最终他的答案是:“这并不重要,祖国需要我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如今终于可以说,我这辈子对得起向国家的承诺。”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老人说他最喜欢的一首歌就是《橄榄树》。是啊,总有一群最优秀的人,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将远方视作家乡。何以为家?无问西东。
因为不喜欢高调,老爷子执意不让我透露他的姓名。在他看来,自己只是一个群体的缩影。他们以身许国,远赴他乡,最终乡音无改鬓毛衰,却把故乡留在了回不去的往昔。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即将来临,在举国欢腾之际也请记得他们,共和国真正的脊梁,一群把一生献给祖国的无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