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取得万里长征的光辉胜利,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苦难走向辉煌——作为人类历史上永垂不朽的精神丰碑,长征,塑造了人民军队传承至今的性格底蕴和红色基因。
今天,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正处于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刻,作为红军传人的中国军队正沿着改革强军的崭新征程,昂首阔步、奋勇前行。
长征,和她所代表的精神力量,对于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提供着永恒的指引。
从坚定无畏的信念远征到政治建军凝神铸魂——
人民军队听党指挥一脉相承
岁月可以改变山河,但不朽的精神与世长存。
长征,对于人民军队,意味着壮烈的牺牲、辉煌的胜利和精神的崛起。
当红军踏上漫漫征途,我们的党和中华民族都“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始终面临着两种命运、两条路线的抉择和斗争。红军虽遭受围追堵截,多次身临绝境,但始终未曾改变“救人民于水火、扶民族于将倾”的家国情怀。
长征路上,红军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年轻的红军官兵经常在数天未进一粒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地翻山越岭,然后投入激烈而残酷的战斗,其英勇顽强和不畏牺牲举世无双。平均每300米就倒下一名勇士,是这支军队在万里征途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是什么力量让他们明知路途遥远,却万死不辞,前仆后继,经受了难以想象的饥饿、严寒、伤痛等生存极限的考验,终于奔向最后的胜利?
是坚定的信念和壮丽的理想。
张闻天同志曾说过:“没有理想,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
聂荣臻元帅曾回忆说:问每一个红色战士,为什么要当红军,他们都会回答你“为了打土豪,分田地”“为了苏维埃新中国”。
毛泽东曾经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历史雄辩地证明:理想和信念是一支军队战斗力的核心支撑;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在76岁高龄怀揣心脏起搏器重走长征路、跋涉两万里写下《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他说:“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当前,正在深入推进的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人民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
“这是我们这代军人的‘新长征’。”武警部队参谋长秦天说,“我相信,有长征精神的激励,有红色基因的传承,这支军队就永远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就一定能够肩负起党和人民的希望与重托。”
从气壮山河的英勇牺牲到根本标准牢固确立——
人民军队能打胜仗一如既往
在著名记者斯诺的笔下,长征被称作“震惊世界的行军”。
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武器简陋的红军官兵始终处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400场以上,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平均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战斗。
血与火的洗礼,熔铸出一支不可战胜的人民军队,锤炼出人民军队的一代精英。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说:在经历了长达两年多的长征后,红军成为“历史上一支无与伦比的坚强队伍。”1955年授衔的十大元帅、十位大将和1300多位上将、中将和少将中,90%以上参加过长征。
陆军第54集团军某红军师部队前身是长征路上的“开路先锋”红四团。
81年前,红四团22位勇士手握驳壳枪、肩背大刀,冒着枪林弹雨,通过13条闪着寒光的锁链飞夺泸定桥,为危境中的红军杀开一条血路。
从那一刻起,“要桥不要命”的血性基因就融入了“铁军”的血脉。
2015年7月,这个师“叶挺独立团”接受上级临机战备拉动,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全团直接从平时状态转入紧急出动,35分钟先遣梯队就出发了;拉练途中,团指挥所边机动边指挥,先后成功处置230多个临机情况,无一失误;8个摩托化梯队机动320公里,1个加强营搭乘21架直升机输送597公里,在抽点单位中第一个到达预定地域。
“打赢本领在真打实备中水涨船高。”师长霍建刚说,透过实战练兵,不仅让全师擦亮了老红军部队“敢打硬仗、善打恶仗、能打胜仗”的品牌,还在军队改革转型中赢得了先机。
从感动天地的艰苦奋斗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人民军队作风优良一成不变
在陆军第54集团军某红军师“秋收起义红二团”一连,有一件珍藏了81年的“珍宝”——毛主席用过的“红菜盘”。
1935年5月,中央红军主力渡过金沙江,在四川会理一带休整。一天早晨,毛主席来到“红一连”看望官兵,开饭时,战士们用缴获的一个红菜盘给毛主席盛饭,毛主席一边吃饭,一边询问官兵的生活情况。
“毛委员在我们连吃过饭,红菜盘精神放光芒。”从此,《红一连连歌》里就有了这一段“闪光的记忆”。
长征路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广大党员吃苦在前、冲锋在前,严于律己、艰苦奋斗,团结友爱、大公无私。
长征中,先后有422名营以上干部牺牲。其中,师以上干部80多位,军以上干部8位。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红25军军长吴焕先,都牺牲在战斗的第一线。
“有敢上刀山的排头,才有敢下火海的排尾。”某红军团政委张立贤说,“平时与士兵同甘共苦,战时战士就会与你赴汤蹈火;平时与士兵情同手足,战时战士就会与你生死相依!”
也就是在这个团,首长机关下连当兵的优良传统,已经坚持了整整58年,成为我军下连当兵制度的“发源地”和“活化石”。
长征,检验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长征,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官兵关系、军民关系。
“长征成为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靠的就是红军官兵一点一滴的模范行动。”张思德生前所在部队、北京卫戍区某警卫师政治部主任金岩说,“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
洪灾震灾,火情疫情,和平年代的每一次灾难,都是人民子弟兵出征的命令。从1998年抗洪抢险到2003年抗击“非典”,从2008年抗震救灾到2016年抗击洪涝灾害……只要人民有难,子弟兵就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就在这个多雨的夏天,人民子弟兵在抗洪一线留下了一个个“最美背影”。灾区群众有句话说得实在而深情:子弟兵来了人心暖!
追寻历史是为了走向未来。正如史沫特莱1937年在《伟大的道路》中预言:“长征已经完成,红军正在继续创造历史。”
今天,走过89年辉煌历程的人民军队,正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目标进发。
今天的中国军人正不断从先辈书写的精神史诗中汲取前进的力量——随时准备为捍卫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奋不顾身,随时准备为捍卫人民的利益赴汤蹈火!
长征,永远在路上!
新华社记者 樊永强
(据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