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业余选手”
理查德·哈尔是高能业余科学组织负责人之一,他对核能的兴趣由来已久。他说自己第一次接触化学实验是1957年,那时还只是个小孩子。当时他最爱做的事就是收集核弹试爆之后的灰尘。混有放射性元素灰尘的雨水汇聚到房顶排水管中,他将雨水收集起来,整天研究怎么蒸发雨水,留下有放射性的灰尘。
现在,他在自己的房子旁边又搭建了一个小工作间,里面存放着一个安装有变压器的金属车床。工作间最里面还有一个69岁“高龄”,但依然功能完好的核聚变反应堆,和专业实验装置比起来毫不逊色。
这个静电约束核聚变反应装置利用电场加速离子,两颗较轻的原子核相撞,形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能量。而传统的核反应堆正好相反,利用的是裂变原理,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分裂成两个较轻的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
核聚变制造出来的材料比裂变而来的放射性更少,因此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可以成为未来能源的理想来源,提供成本更低廉的绿色能源,缓解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
成员有老有少
像理查德·哈尔一样研究新式能源发电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在自己家后院、工作间里做实验,还喜欢在跳蚤市场里淘旧货,变废为宝。
57岁的提姆·莱尼自称“光头眼镜理工男”,他说自己大概从能记事起就对科学研究抱有“一腔热血”。不过和五六岁时候拆装闹钟不同,他现在主要研究的是怎么把不同的能源形式转变成电能。
如果说莱尼是自学成才,那么凯文·邓恩就算得上“学院派”。邓恩在汉普顿-悉尼学院当物理化学老师,闲暇时间就两个爱好:自制大功率火箭和手工皂。2010年他出版著作《科学制皂:冷却过程中的化学》,并在亚马逊网站获得4.6星好评。
高能业余科学组织不乏新生力量。17岁少年斯科特·莫瑞奇和杰克·罗斯奇,尽管还需要家长陪同来参加年会,却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在新泽西理工学院中,就有他们自主设计、建造的核融合装置。
与此同时,也有很多老当益壮的代表。78岁的拉里·亚当斯在自己家后院造了一个长宽各约12米的私人实验室,他说:“我觉得自己用激光电容器来给实验室供电,好像有点杀鸡用牛刀。”
民众担忧安全
“后院实验室”安全性如何?对环境会造成损害吗?这恐怕是民众对“后院科学家”最大的顾虑。
理查德·哈尔表示大家不用过于害怕,他自己就持有合法的执照,可以每年储存、收集、销售和转运大约27公斤天然铀矿石。
65岁的保罗·萨斯金说自己开始也非常担心安全问题,但后来就发现,高能业余科学组织的聚会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和安全性,大家的人身财产安全都能够得到保障。
不过,也有人提出异议。斯科特·莫瑞奇的妈妈表示,儿子在自家厨房把锂投入水中引起的小火着实让她受了不小惊吓。她半开玩笑地说:“我不想自己家被烧掉,所以特别支持他把实验室搬到学校去,烧了学校总比烧了家好。” 徐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