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车站!”一个男孩响亮地回答。
“不是,这是长江上的大坝。”
这是昨天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举行的“长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平衡”论坛上的一幕对话,论坛特邀专家向200余名听众生动讲述了长江生态破坏与保护的全貌,精彩的图片和大量的数据对长江生态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留住江豚的微笑
“你们看,这些江豚的唇部大都有创伤,这条小江豚的头部已经严重受伤,这是前几年我们在鄱阳湖调查时拍摄的照片,研究发现,它们的创伤多由湖中密布的捕鱼工具‘迷魂阵’所致。”中科院水生生物多样性与资源保护中心副主任郝玉江博士说。
他在报告中阐述了长江水生物的生活现状,展示了许多触目惊心的数据,例如长江特有的淡水鲸类白鱀豚已于2007年宣布“功能性灭绝”,是第一个因人类影响而灭绝的鲸类动物。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也在急剧下降,据预测,最快10年,长江江豚可能彻底从长江干流消失。郝玉江指出,“人类活动引起的长江自然栖息地的各种破坏和萎缩是根本原因,航运、工程、渔业、污染等,都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很大影响”。
“目前看来,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很矛盾的,短时间内难以被协调。”郝玉江表示,“但是二者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希望留住江豚的微笑,希望长江可以成为江豚永远的家。”
保护长江就是保护自己
第二位主讲嘉宾任文伟博士是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项目负责人,该项目十七年以来收集了大量的长江生态信息。对于发展与生态的矛盾他也深有感触:“比如三峡大坝,确实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可以说,三峡以后,长江‘无鱼’,而我们对能源又有迫切的需求。”
任文伟强调,“保护物种,其实是在保护我们自己。”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各方面共同合作,进一步改变人类活动行为和经济发展模式,制定相应标准与规范,进行“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11岁的欧阳恺是利用假期时间跟着妈妈谢琦毅来参加这次活动的。看到江豚伤痕累累的图片,他忧心忡忡地说:“好可怕呀,它们真可怜,要好好保护它们。”
“主要想培养孩子对生态保护这方面的意识和兴趣。”谢女士说,“我们虽然对长江很熟悉,但其实并不了解,今天才知道原来长江的现状是这样的。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要注意节约环保,虽然可能做不了太多贡献,但至少应该出一份力。”
此次论坛由本报和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上海科技馆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举办,是本报自今年3月开始的“生态长江纪实”系列报道的一部分。
实习生 杨洁 本报记者 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