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小巧玲珑,盈盈一握,可爱又好玩。
其实印章最初的功能并非是好玩,而是实用。数千年来的变迁,它已从凭信的工具、权力的象征,转变成了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步完成了从实用价值向艺术价值的蜕变。尤其进入明清以后,随着青田石、寿山石的广泛使用、流派篆刻的百花争妍及清代寿山石雕刻艺术的蓬勃发展,印章似乎进入了审美领域,有了收藏价值。直至晚清民国时期,印章的收藏之风方兴未艾,如火如荼。
上海这座城市,地位特殊,可以说是见证了近代中国的百年沉浮,也是中西文化交流、渗透的舞台。这里既葆有传统文化的泽被,也有对新锐思想的包容。在这样的肥沃土壤中,上海便成了印章收藏的重镇。旧时的上海似乎与印章所展现出来的特有气质更为吻合,海纳百川、小中见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赵叔孺、王福庵、丁辅之、高络园、葛书征、俞人萃、朱鸿达、华笃安、张鲁庵、汪统等为代表的具有影响力的海上藏印大家,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藴、高雅脱俗的鉴赏品位,似一股清泉,灌溉于后世藏家对于印章文化的认知,也奠定了印章文化之于上海,之于中国篆刻艺术的地位。
开埠百年之后的上海,经济繁盛,文化繁荣,印章收藏又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更是形成了一种热潮。在这种背景下,上海市收藏鉴赏家协会“海上印·象”雅集、印石篆刻专业委员会应运而生,协会以“学术、怡情、分享”为宗旨,努力传承、推广海派印章收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挖掘其背后所蕴藏的人文故事。“海上印·象”成立至今三年有余,今出版《醉石风流——海上藏印集》一书,全方位展示上海市收藏鉴赏家协会会员及海上著名藏印家的收藏成果。这些珍贵的印章藏品,有名家篆刻,有名师钮雕,有珍稀印材,而更多的则是结合这三要素的系统性收藏。名家篆刻部分,收录上自明末的何震,下至现代的方去疾,集七十余家著名印人之作九十方。这批流派篆刻印章大多见于著录,名家递藏,流传有序,具有很高的人文、历史、艺术价值,时间跨度约五百年,可谓是一部浓缩版明清民国流派篆刻发展史。名师钮雕部分,重点推介杨玉璇、周尚均及林元珠、林清卿等东门、西门两派的古工十件。而珍稀印材部分则汇集了享有盛名的“印石三宝”田黄、鸡血、芙蓉及晶、玉、牙、角、竹、木等名贵古旧印材二十八方。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印章之美,精彩纷呈,体现了海派文人收藏的精神及境界,在当今国内印章收藏鉴赏界,当不失为一座里程碑,故尔有其深远的意义。
(本文为《醉石风流——海上藏印集》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