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社会上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但人性的弱点往往在于,欲望没有穷尽。而人一旦怀有不足之心,便容易滋生不轨之念,这不但堵塞了快乐之源,而且开启了祸患之门。
明代名臣陶望龄爱竹赏竹,一定要是深山中的大片竹林,才觉满足。后来,他的友人朱晋甫植竹百竿,造了个小亭子,对他说:我能天天伴竹而坐,身体满足于荫凉,耳朵满足于风声,眼睛满足于疏影,内心满足于意趣,所以给亭起名为“也足”。陶望龄恍然大悟,写下《也足亭记》,阐发知足常乐的道理。
在旁观者看来,一些人衣食无忧,养尊处优,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而他们自己则往往这也不足,那也不足,觉得钱挣得不够多,官当得不够大,房子不够宽敞,车子不够高档。于是极力营求,贪取滋甚,不至毁灭而不止。从北戴河供水总公司的“蝇贪”马超群,到“虎贪”令计划,莫不演绎着这样的“人生轨迹”。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想想过去的困穷,看看现在的享受;想想百姓的日子,看看自己的生活,即使不是“已为过分”,但怀有一颗知足心总该是应当的吧!尤其是领导干部,更应该有“也足”之意、“可矣”之心。如果还是这也不足,那也不够,就需要问问自己:“待怎么才是称心”?(田之章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