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8月1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权威声音
“待怎么才是称心”
田之章
  清初河道总督赵世显,在座右书一联云:“只如此已为过分,待怎么才是称心”,警醒自己“知足”——只是这样已经过分了,还要怎么才能满足?

  人在社会上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但人性的弱点往往在于,欲望没有穷尽。而人一旦怀有不足之心,便容易滋生不轨之念,这不但堵塞了快乐之源,而且开启了祸患之门。

  明代名臣陶望龄爱竹赏竹,一定要是深山中的大片竹林,才觉满足。后来,他的友人朱晋甫植竹百竿,造了个小亭子,对他说:我能天天伴竹而坐,身体满足于荫凉,耳朵满足于风声,眼睛满足于疏影,内心满足于意趣,所以给亭起名为“也足”。陶望龄恍然大悟,写下《也足亭记》,阐发知足常乐的道理。

  在旁观者看来,一些人衣食无忧,养尊处优,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而他们自己则往往这也不足,那也不足,觉得钱挣得不够多,官当得不够大,房子不够宽敞,车子不够高档。于是极力营求,贪取滋甚,不至毁灭而不止。从北戴河供水总公司的“蝇贪”马超群,到“虎贪”令计划,莫不演绎着这样的“人生轨迹”。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想想过去的困穷,看看现在的享受;想想百姓的日子,看看自己的生活,即使不是“已为过分”,但怀有一颗知足心总该是应当的吧!尤其是领导干部,更应该有“也足”之意、“可矣”之心。如果还是这也不足,那也不够,就需要问问自己:“待怎么才是称心”?(田之章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2016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18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19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20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连载
   第A24版:阅读
   第B01版:新民法谭
   第B02版:新民法谭
   第B03版:新民法谭
   第B04版:广告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须放管结合
执法中的温情
痛经假
“待怎么才是称心”
“羊”财“羊”路一刀切
做个快乐的“圈中人”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待怎么才是称心” 2016-08-19 2 2016年08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