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在热带雨林和温带地区欢快生长的卵形水果,在中国被称为鸡蛋果,我国只有广东、福建、云南和台湾有栽种,也有人称其为“洋石榴”,又因原产地是巴西,有的人干脆叫其巴西果。巴西果属西番莲科,果汁营养丰富,兼具多种水果的香味,富含十几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常用来生产营养果冻和果酱。
巴西果可直接鲜食:把浆果切开,用勺舀出果瓤。也可将果肉放入杯中,加水和糖,置于冰箱,成为美味的冰镇果汁。
巴西果不愧为著名的热带观赏植物,通常在夏季开花,花作白色,芬芳可嗅,花中有所谓的“副冠”——多条丝状体,花形优雅。美国人称巴西果的花为“激情之花”,由于英文中的“激情”一词(Passion)尚有“耶稣受难故事”之意,于是人们竭尽想象之能事,把雄蕊看作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将“副冠”想象成耶稣头上的光环;更有甚者,那十片花瓣也“变成了”耶稣的门徒,巴西果花也就如此这般地成了“宗教热情”和“圣爱”的象征。据传,还有的国家将巴西果花叫做“时钟花”,他们认为花瓣像时钟的针盘,雌蕊和雄蕊则分别为指针。
在医家的眼里,几乎每一株植物都是草药,即便不是良药,至少也是(可派某种用场)的含毒苦草。巴西果的根、茎、叶等均可入药,有助于消炎止痛、活血强身、滋阴补肾、降压减脂;对咽喉炎、牙周炎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有醒酒的特效。
说到巴西果,要提一下“巴西果效应”: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颗粒大小不同的混合物置于一个容器中,用外力使容器振动;体积较大的颗粒会上升到表层而较小的颗粒则沉降到底部。
这一效应之所以得名“巴西果效应”,和欧洲人吃早餐有关,人们习惯于用牛奶泡燕麦、葡萄干、不同坚果组成的混合颗粒,在操作和食用过程中有人发现,最先从盒子里倒出来的一定是个头最大的巴西果(巴西果之荚果里的果仁)。1998年又发现了与之相反的“反巴西果效应”——体积大的颗粒下沉而体积小的颗粒上升。
巴西果效应和反巴西果效应已成为非常热门的颗粒物理学话题,在许多工业行当(如制药、运输等)中总会碰到这一现象。1939年,人们在用火车皮装煤时观察到,较大煤块最后都位于上面,当时人们已经较为正确地解释了这一效应(不过那时尚无巴西果效应这一概念):每当火车摇晃或振动一次,就会使煤块或颗粒之间产生空间,小煤粒能掉下这些空间去,大煤块下不去,小的越落越深,大的不断“漫游”到上面。这是一种混合物离散时的原理。颗粒物质是以一种离散形式存在的物质形态,和一般的固体和液体很不相同。我国科学家发现,当大颗粒与颗粒密度之比大于某一临界值时,则大颗粒上升(呈现巴西果效应),反之则大颗粒下沉(反巴西果效应)。这与负气压有关。
国外有个技术团队利用巴西果效应研发了一种用来逃生的安全自救囊,滑雪时万一遇到雪崩,滑雪者可解开这一系在背上的安全囊,气囊会充气,从而使相连的身体体积变大,由于雪崩时的振动促使产生巴西果效应,从而让滑雪者留在雪层的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