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孙眉独子孙昌
李伯新先生所著《孙中山的亲属和后裔》一书和张咏梅撰写的《孙中山与孙昌》一文,介绍了为国捐躯的孙眉独子孙昌及其后裔。
孙昌字建谋,号振兴,1881年6月24日生于檀香山。孙昌少年在檀香山接受了良好的西式教育,曾先后到日本、美国求学。孙昌自幼受革命家庭的影响,1910年在美国加州加入同盟会,并积极参加同盟会的革命活动。此前因其父孙眉全力支持孙中山革命,以致破产,他不得不中断在美国加州大学学习西医,靠售卖中药为生。孙中山得知孙昌在美国的窘况,十分难过,千方百计托美洲同志为侄子筹措生活费。
孙中山和侄子孙昌关系极为亲密。孙昌在美国时,孙中山一直与之保持通信联系,还不忘接济侄子。孙中山对母亲病危时,设法请侄子一家回国尽孝未果,虽表遗憾,但他并没因此生怨,仍对侄子给予关心和鼓励。1911年2月4日,孙中山在旧金山给孙昌的信中,对侄子从事革命工作给予嘉许,欣喜地说:“闻此间同志云,你在北加啡埠亦甚出力为党事,殊为可喜。”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昌奉叔叔孙中山之命,举家由美国回澳门,先在广州警察厅工作,后加入中华革命党,和陈耿夫、彭星甫、李安邦等人在香港、澳门分别设立机关,策划驱逐龙济光出广东。
1916年袁世凯背弃“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的诺言,复辟帝制,成为窃国大盗,孙昌举兵于乡进行讨袁。但由于孙昌的一些部下背着孙昌胡作非为,引起百姓不满,致使一些受害人气愤地写信给在上海的孙中山,反映孙昌部下的扰及闾里的不良行为。袁世凯死后,孙中山于当年7月25日下令中华革命党停止一切军事活动,但此前三天,他就写信给侄儿孙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求侄儿遣散所部。孙中山给侄儿孙昌的这封亲笔信,现藏上海图书馆。信封上写有“请饬送舍姪孙振兴收启 孙文托”,信的全文如下:
昌姪知悉:
闻汝举兵于乡,多有扰及闾里,致父老责有怨言。此在袁氏未死之时,人人有讨贼之任,尚可为汝曲谅;今大盗已去,汝当洗戟归田,毋久为乡里之累,方表大公无私,否则难免乡人之责难也。见信之日,务要即将所部遣散,并将所征发于各乡之枪械、器物缴还原主。至于解散费,今由唐少川先生派专人回乡与父老协商,公平发给,汝当惟众议是从,不得留难抗阻,否则叔惟有置汝于不理,任由乡中设法对待,恐无汝容身之地也。汝宜思之!慎之!毋违叔命。
此示。
叔孙文亲笔书
上海,7月22日
孙中山的信对孙昌晓之以理,言辞中肯、严厉,孙昌收到叔叔的信后,立即着手遣散兵丁事宜。孙中山在对待至亲与乡亲的关系上,没有丝毫袒护至亲之意,始终表现出他一贯主张的“天下为公”的思想。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孙中山号召护法。8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并被选为海陆军大元帅,孙昌担任大元帅府别动队司令,授陆军中校衔。10月20日,孙昌奉孙中山之命带数名士兵,从大元帅府出发,乘船押送军饷前往黄埔军营慰问官兵。不料船至黄埔海面,误泊在“海圻”号军舰戒严线内,而事先又未及时通报,被舰上士兵疑为奸细,遭到枪击。当时孙昌站在船头,呼叫示意士兵停止开枪,但军舰船高,又处逆风,舰上士兵根本无法听到。情急之中,孙昌心想船离岸不远,遂决定跳过靠岸边的小艇上岸,但因身佩两支手枪及携带子弹、银圆,且脚穿笨重的皮靴,以致跳跃时失去重心,艇翻落水。虽然他会游泳,但因负重太多,陷入泥淖中,别人救援不及,遂为国捐躯,年仅37岁。
孙中山一向十分器重侄子孙昌,寄予厚望,闻悉噩耗,极为哀痛,亲书“为国捐躯”挽匾悼念,并命朱执信题写“孙上校振兴之墓”,指定黄伯度襄助办理丧事,葬于黄埔公园内。1933年4月,孙昌长子孙满把父亲遗骨与母亲王太夫人合葬于中山县翠亨村北梨头尖山麓,并把1917年孙中山为孙昌亲书的“为国捐躯”石匾移立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