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代,她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赛场上塑造起中国人的尊严。体育精神需要被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吗?有许多年轻人也许会不屑,他们在开放、包容、富足的背景里成长起来,他们无法臆想这个国家的自强轨迹,也难以揣度父辈,乃至祖父辈们曾经的心路历程,但郎平为首的女排姑娘们,那一次次扣杀,真真实实地给予民众一次次的振奋。这是民族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这是前进道路上,特殊时期的特殊抚慰。
中国女排,是上海的宠儿。《新民晚报》与女排也有渊源。早在1984年,本报便主办了四国女排邀请赛。郎平与队友们悉数亮相,在上海掀起一股女排旋风。夺冠后,中国女排所有队员和教练来到新民晚报社做客,与编辑和记者交流(见左图 夏永烈 摄)。
中国女排依旧是上海的宠儿。今天上午当中国女排时隔12年后再度出现在奥运会决赛场上。街头巷尾,上海人都在看女排,用手机看,用收音机听……你再也看不到万人空巷,这是时代物质的进步,但我们的心,一直未曾远离。上海爱女排的三个理由:坚韧、智慧、美丽。
总有一种精神穿越岁月。没错,我们仍旧,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谈论精神,女排精神!用郎平自己的话来总结: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即便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女排精神是你一路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打不垮,拖不烂,女排好样的,中国好样的!
首席记者 华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