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平时“看不见”
《北京折叠》正是源于郝景芳的日常观察。她把自己的工作、生活和所思所想放在了一起,构建出了多重世界层层叠加的感觉。有段时间,郝景芳住在北京城乡结合部,有时候跟楼下的人聊天,聊他们的生活压力,聊他们远方的孩子,聊他们生病的隐忧。那个世界困顿和拥挤,但又充满着适应的欢愉。然后再过几个小时候郝景芳又把生活切入进另一个世界,一方面会去倾听同学的高谈阔论,谈话中的年轻人们仿佛有着指点天下改变世界的能量,但有可能连自己当下的生计都仍然堪忧,挥斥方遒只是因为年轻;另一方面是工作所见,她所在的单位会承办高端国际会议,参加的有500强CEO,真正听到那些人交谈,会有一种感觉:他们关心底层,但只是数字上的抽象关心,他们的全部生活就是从五星级到五星级,几乎是在云端。于是在郝景芳的感觉中北京是几个不同空间叠加的所在。彼此之间谁都不了解另一群人的日子。她想把各种生活写下来,让大家“看见”彼此的生活,而且让大家“看见”彼此平时的“看不见”。
然而,比较有趣的是,关于《北京折叠》,中国读者更多理解为写出了社会阶层的存在。但郝景芳说,国外一些读者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机器化和自动化对于经济的影响——如果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和自动化取代现代的工人,失业的劳动力怎么办?这似乎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趋势。
研究经济的郝景芳
高中时代的郝景芳,看《科幻世界》,看刘慈欣,也看阿西莫夫等老牌作家的作品。这也让她喜欢上了科幻。然而,她并没有选择写作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活里,她从事宏观经济研究,这是她和这个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她希望能从工作中了解更多事情,认识这个世界的运作方式,也接触到更多人。对她而言,写作更多是自己的感触和兴趣,想把生活经历中的想象用文字记录下来。她不会专职去写作,也更加不会去为了迎合市场和读者的需求去写作。
然而,这两位雨果奖得主,却有着更非同一般的“交情”。这就不能不提到她的长篇小说《流浪苍穹》。郝景芳曾拿着完稿的《流浪苍穹》去寻求指点和出版,却没有收到任何积极的回应。郝景芳也曾一度反思是否自己的笔力不支,无法驾驭?几个星期后,她收到了唯一一封邮件反馈,这封信告诉她:你创造的世界是绝无仅有的,你的小说中有一种别的科幻作家所没有的色彩,就像消失很久的金色夕阳又回来了……发件人刘慈欣。
目前,郝景芳的科幻作品数量不多,《流浪苍穹》《去远方》《孤独深处》全部由北京九志天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版发行,获奖作品《北京折叠》收录在《孤独深处》中。
本报记者 乐梦融
【相关链接】
《北京折叠》由科幻作家郝景芳创作,书里的北京不知年月,大概在 22 世纪,空间分为三层,不同的人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也按照不同的比例,分配着每个 48 小时周期。
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在第三空间,垃圾工老刀一顿早饭要花一百块,老刀一个月工资一万块,而他希望能让自己捡来的孩子糖糖,上一月一万五学费的幼儿园,为了这个花费,他宁愿冒险去其他空间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