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文体新闻/文娱
     
本版列表新闻
~~~中国芭蕾在欧洲的破冰之旅,也是惊艳之旅
~~~中国芭蕾在欧洲的破冰之旅,也是惊艳之旅
~~~中国芭蕾在欧洲的破冰之旅,也是惊艳之旅
     
2016年08月2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张碟片的“蝶变”故事
中国芭蕾在欧洲的破冰之旅,也是惊艳之旅
张艺
■ 上海芭蕾舞团的舞剧《长恨歌》剧照
■ 上海芭蕾舞团的舞剧《简·爱》剧照 本报记者 郭新洋 摄
  伦敦大剧院现任执行总裁波洛克女士的桌上,摆着两张碟片。一张是3年前伦敦大剧院前总经理琳娜女士留下的现代芭蕾舞剧《简·爱》的录像;另一张则是芭蕾舞剧《长恨歌》的DVD。去年,当编导帕特里克亲自把这碟片交到她手里的时候,波洛克就曾预言,这部舞剧如果能来这里演5场,一定会惊艳伦敦。

  伦敦当地时间8月21日下午5点,上海芭蕾舞团的当代芭蕾舞剧《长恨歌》完成了在伦敦最后一场演出,波洛克拿到了最终的票房销售数字:5场演出平均出票率超过7成,总票房近10万英镑(相当于人民币86万元)。

  用了4年时间,伦敦大剧院和上海大剧院、国家艺术基金、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艺术发展基金等机构一起,完成了中国现代芭蕾在欧洲的“破冰之旅”。

  获赞

  伦敦西区,是与纽约百老汇齐名的世界两大戏剧中心之一,小小的一块地方,挤了40多家剧院,这里是表演艺术的圣地。

  《长恨歌》演出的伦敦大剧院,位于伦敦西区靠近市中心圣马丁巷,曾经是伦敦最奢华的音乐厅,拥有伦敦最大的镜框式舞台。从初建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从1974年开始,伦敦大剧院正式成为英国国家歌剧院和英国国家芭蕾舞团的驻地剧院。能在这家剧院演出,是对演出团队整体水平的一种肯定。

  2013年8月,上芭和编导帕特里克合作的第一部现代芭蕾舞剧《简·爱》在这里首演,时隔3年,根据白居易名作《长恨歌》改编的当代芭蕾舞剧再度来到这里。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是一个让诗人、影人、戏剧人热爱的题材,而改编为现代芭蕾,却依旧是第一次。

  昨日最后一场演出之后,记者拿到了英国专业杂志《舞蹈》。资深舞蹈评论家简恩·罗什给出了五颗星的评价,她说:“作品(长恨歌)十分独特,对伦敦大剧院的舞台进行了创造性的改变和拓宽,灯光随着故事发展不断变化,战争中双方士兵的对抗令人印象深刻,舞剧呈现的总体效果令人惊艳。”

  大胆的改编、精湛的舞技也让现场观众赞叹不已。演出结束,曾学过5年芭蕾的艾德蒙顿小姐告诉记者:“演员们整体的表演都非常专业,尤其是三位主角的集体舞,简直是教学模版。”

  破冰

  对于《长恨歌》这样一部由中国自主投资、合作编创、独立完成的当代芭蕾作品来说,其在伦敦演出的意义远不止上座率、票房收入和媒体评论这么简单。因为,古典芭蕾作品只是考验一个舞团的技术含量;而现代芭蕾作品,则体现了舞团乃至其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民族意识里对文化的一种积极探索。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上芭的《简·爱》和《长恨歌》在伦敦演出,是中国现代芭蕾艺术在欧洲乃至全球演出市场的破冰之旅,对于中国文化的“走出去”意义非凡。

  昨日最后一场演出结束,记者在场外遇见了上芭3年未见的“老朋友”夏洛特·弗莉。她曾在2013年《简·爱》赴英演出时为演员们作画,如今,她又用她的画笔勾勒出了《长恨歌》中的人物与姿态。“是你们让我和我的朋友们认识了中国芭蕾。”夏洛特说,“现在我的朋友们去中国旅行,都点名要看上海芭蕾舞团的演出。”

  探索

  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开始,芭蕾艺术在欧洲已经有了400多年的历史。为了靠拢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如今欧美的芭蕾舞团都在运用当代舞蹈语言,推出自己的新作。

  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前任团长德里克·迪恩,曾和上芭合作了《哈姆雷特》《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胡桃夹子》等芭蕾舞剧作品,他风趣地表示,一个芭蕾舞团,如果总是演出老祖宗留下的古典作品,“一百年也挑不出毛病,但很无趣。”而上芭的《长恨歌》,用国际性的舞蹈语言,讲述了一个中国人自己的故事,是一种极富冒险精神,也极为有益的艺术探索。

  “对于高雅艺术来说,票房的高低并非演出成功与否的主要指标,能否获得类似伦敦这样国际性文化大都市的认可,得到全球演出市场的青睐,才是最重要,最有意义的。”德里克甚至认为,上芭演员的实力远远超过了舞剧《长恨歌》所表达出来的技巧和内容,已经和不少欧洲的舞团站在了同一水平线上。“这样的舞团是有自己的艺术担当的。”他建议下次再来国外演出,最好能同时带上一部古典芭蕾作品,“这样才更能发挥出这个舞团的实力。” 

  特派记者 张艺 (本报伦敦今日电)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06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2016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1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2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13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14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15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16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17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复/康健园
   第B0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0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环球
   第B10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11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12版:博览/新民环球
“折叠”社会阶层的存在
两张碟片的“蝶变”故事
讣 告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文娱A11两张碟片的“蝶变”故事 2016-08-22 2 2016年08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