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意味着炎热的暑天即将结束,然而每年夏末秋初,“秋老虎”祭出的“洪荒之力”却不容小觑。上海远大心胸医院终身院长孙宝贵教授表示,秋老虎时节酷热难耐,此时因燥热引起心情烦躁、情绪激动是常有的事。但往往有人在情绪太激动时,突然感觉一口气提不上来,心跳似乎也乱了。孙院长对此提醒,这可能是心脏早搏在作祟。他建议,出现早搏时不必过于紧张,可以请医生进一步检查早搏原因,评价早搏的严重程度,再决定是否需要治疗。
情绪激动可致心脏早搏
日常生活中,体检出心脏早搏的患者不在少数,有人积极治疗,有人置之不理。那么心脏早搏到底算不算大问题?需不需要治疗呢?孙宝贵院长介绍,正常心跳是匀速、规律、速度适中的,但如果心脏发生了早搏,规律的心脏跳动中就会出现一个提早的心跳,然后是一段较长的间歇。“心脏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病理和生理变化都会导致心脏早搏。”
孙院长表示,并非所有的早搏都需要治疗。“正常人也可以发生早搏,情绪激动、紧张、劳累、喝浓茶浓咖啡等都可诱发早搏,特别是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过度吸烟、大量饮酒,也是发生早搏的原因之一。一些更年期女性也常常出现早搏,甚至是频发的室性早搏。但这些不适都不会导致严重的心脏事件,也不需特殊治疗,只需适当休息,调整心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减少早搏的发生。”
据了解,很多到医院看病的早搏患者都会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早搏时的各种感受,希望医生开些药物来控制自己的早搏,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紧张。孙教授道,早搏本身非严重疾病,偶发性早搏对血液循环的影响也不大,尤其是并非由其他疾病引起的,一般都不必治疗。“一般医生会根据早搏是否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因素来决定是否需要药物治疗,而消除思想顾虑,保持乐观情绪可能会对缓解早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脏出现下坠感
或是早搏发作
近日,黄先生感觉心脏像石头一样“向下坠”,还伴有头晕感,尤其是睡眠不足时出现这种症状的现象更为频繁。孙院长推测,黄先生这种情况很可能是早搏的体现,因为早搏的主要症状就表现为心慌、憋闷、乏力。“有的患者形容心脏如跳出来到咽喉一样,也有的形容心脏像被石头拴着坠下去一样。与此同时,早搏还会带来头部眩晕的感觉,这是因为早搏会减少心脏的射血量,使得脑血流量相应减少。”
但也有些患者没有明显的早搏症状。孙院长认为,这可能因期前收缩持续时间较久,患者已适应。他特别指出,早搏的危险性是由原发病的严重性和早搏是否有发展为恶性心律失常的趋势来决定的,而不是由早搏的次数或症状而定。因此即使没有症状,也不能排除病理性早搏的可能。
孙院长提醒,有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心肌缺血发作、心肌病等,这时发生室性早搏要引起注意,及时到医院就诊。而频繁发生的房性早搏还可能是心脏瓣膜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引起的,需要到医院找专科医生进行心脏彩超、甲状腺生化等检查明确诊断。电解质紊乱和早搏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低血钾,如一些高血压患者长期口服降压药,部分降压药含有利尿剂成分,可能发生低血钾诱发早搏;而心力衰竭患者因长期口服利尿药,发生低血钾的概率也很高。严重的低血钾还可诱发心房颤动等更严重的心律失常。
出现早搏
可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
孙宝贵提醒,早搏患者首先应明确是由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还是因功能性病变导致的。据了解,由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早搏,往往在运动、劳累状态下多发,而功能性早搏常常在安静、休息状态下多发。孙院长建议,出现早搏现象后,可以选择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
他表示,发现早搏后,一般患者很难自行判断性质,应前往专业医院检查有无隐藏的心脏疾患。医生会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进行x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测,有冠心病家族史和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者,还需进行运动试验。如上述各项检查均属正常,则不需要治疗。若查出有心脏疾患,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如果诊断为器质性病变的早搏,应先对原发疾病进行药物等治疗,改善原发病后,早搏也会相应缓解,而对于功能性早搏的治疗则需注意防止过度。比如,若是精神紧张忧虑或长期失眠所致的早搏,应充分解除顾虑,适当使用镇静药,这样便可有利于早搏的消除。”
孙宝贵院长强调,在“早搏”的治疗上,切不可抱着“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态度,一诊断出病就开始吃药,因为盲目服药的不良后果可能比“早搏”本身更严重。
本版块活动为公益活动,不向参加者推荐医疗服务或者其他商品,相关信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