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自创品牌叫不响
上世纪60年代末,6位曾在上海提琴厂当过制琴师傅的黄桥人回到家乡,租下几间简易房成立了个小厂子,专门帮上海提琴厂加工做配件,加工一把琴头能换回5毛钱。几年后,他们打出自创的提琴品牌“向阳”,并生产出第一批小提琴。
“当时做的是最低档的学生用琴,价格也定得相当低,只有16.32元,比上海提琴厂同档次的琴要便宜4块多。”如今凤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书当年是6位师傅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说起当年,他唏嘘不已。“尽管价格低廉,但是因为没有销路,向阳牌提琴一直卖不出去,厂里也成了亏损大户。后来厂里就连一张去上海的车票6块零5分钱都拿不出来了。”
80年代,李书当上了厂长,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把提琴制作全过程的183道工序都仔仔细细摸了一遍,材料成本多少钱、制作耗时要多久,他心里一本账清清楚楚。第二件事就是厂里搞改革,推行计件制工资,工人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一下子就上去了。
1995年李书打出了凤灵牌提琴,当年全厂就生产了8万7千把提琴,位居全国产量之最。因为产品质量过硬,价格又实惠,很快占据了国内大部分市场,并在往后的20多年里连续世界销量第一。
从1971年的第一把小提琴开始,当初那个曾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子已长成一棵头顶“世界第一”光环的“提琴大树”,并用一把小小的提琴“拉”出了一条长长的产业链。
如今打造百亿小镇
事实上,黄桥提琴产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从生产提琴配件开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配角到主角的转变,乐器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一把提琴让黄桥引来世界关注,可黄桥人觉得他们的“提琴文章”才刚破题。眼下,黄桥正在加速构建特色“乐器小镇”,依托中国黄桥乐器文化产业园,打造一个集产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百亿特色小镇。
据悉,“乐器小镇”规划总面积3.8平方公里,规划打造“一湖一街六区”,即音乐生态湖、乐器文化主题街、乐器生产集聚区、展示展销区、教育培训区、乐器博览区、创新创业区、生活体验区。总投资达50亿元。到2020年,将成为100亿级“特色小镇”。 本报记者 梅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