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月来,上海交通大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均有明显下降。上海市统计局民意调查显示,超过9成受访群众对大整治成效表示满意。《2016上半年中国城市交通出行报告》显示,全国最堵城市排名,上海从今年1月的第8名变为7月的第18名,拥堵状况明显好转。
今天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聚焦交通大整治从理念、机制、方式方法到科技应用等方面的创新,剖析大整治取得成效背后的奥秘所在。
今年9月的一个周末,社区民警时孝良和居委干部一起,上门走访家住北新泾的交通违法“大户”陈先生,送上了一堂特殊的法治教育课。时孝良特意用手机为陈先生播放了几段视频,都是因非机动车违法引发的交通事故。触目惊心的现场画面,让陈先生深受震动,表示今后一定严格遵法。
从简单的维护秩序到树立遵法氛围。上海交通大整治不同以往之处,首先是理念的创新:不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不再哪里秩序乱,就“一阵风”式地集中整治,而是通过“零容忍”“全覆盖”的执法实践,重塑法律的尊严。
交通违法 绝非小事
今年3月交通大整治刚开始时,各种抗拒执法事件不绝于耳,其中不乏打伤撞伤交警的刑案。许多市民尤其是骑车市民,不理解交警从管到罚的转变,认为是小题大作,这与长期以来人们心目中“交通违法不算违法”只是“违章”的错误观念分不开。
为改变现状,上海一开始就坚持法治思维,把交通大整治定位为整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而不是简单的秩序改善,以纠处违法立法律规矩、树尊法风气,牢牢牵住城市交通管理的“牛鼻子”。
今年10月4日,瑞金二路近徐家汇路,一个驾白色跑车的女司机抱着一条宠物狗,边抽烟边开车,被交警拦停时,她随手将烟头向窗外一丢。结果没想到,交警不但对她开车抽烟的违法行为进行了查处,还坚持让她捡回烟头。她表示,要打个电话再下车接受处罚,交警告诉她,打给谁都没有用。
查处这样看似轻微的违法,是交通大整治“严”字当头的体现。按市公安局要求,执法必须“零容忍”“全覆盖”,全市范围内,无论是何区域、无论是谁违法,都要“见违必纠、纠违必处、处罚必严”。
一段时间以来,从依法整治机动车鸣号、占网格线、不系安全带、开车打电话、乱停车等违法行为入手,警方向社会释放依法严管的强烈信号,使“交通违法”也是触犯法律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也一点点消融着人们“法不责众”的思维“坚冰”。
法治权威 如何树立
严管严罚背后,警方更看重的是处罚效力。文章开头的陈先生,今年以来共计有10次非机动车违法,包括逆向、在机动车道上行驶、闯红灯、违法载人等,每次10元20元的处罚他根本不看在眼里。而像他这样的骑车人还有不少,经长宁警方比对筛选,今年被现场处罚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人中,居住在本区的有8000多,其中69人违法3次以上。对这些人,由警方联动交警、社区民警和社区干部,一一上门,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法治权威的树立,需要“硬约束”,也需要“获得感”。针对主干道四平路沿线“乱变道”“乱占道”“乱鸣号”、“违法掉头”等较为突出的交通违法行为,虹口警方“严管重罚+综合改造”双管齐下,通过综合改造沿线道路设施,提高通行效率,确保道路通畅。根据交通潮汐特征,警方优化调整四平路曲阳路、四平路海伦路的信号灯配时,确保四平路车辆分流需求;将四平路海伦路南侧的公交车道由右转车道改成右转加直行车道,消除了公交车乱变道、乱占道的诱因。汇总已处罚各类交通违法行为,警方还梳理出11个重点路段,针对5类高发的交通违法行为,增设17块违法提示告知牌,用诚意换取市民配合,大大减少了交通违法行为。
首席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