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武汉空军汉口某部政治处某一阶段女兵就两人:沈玲,我。
沈玲15岁从北京当的兵,那年已有近10年的军龄,宣传干事;我是新兵小丫。
军官和新兵住一个宿舍,肯定是那时部队的个案。起初我有点儿怕她。刚向她报到,就听说了她的不一般。她新兵那会,搬砖,人家女兵也就搬四五块,她倒好,8块10块12块,最后从大腿一直摞到下巴,16块,大腿伤痕累累下巴鲜血淋淋她还嘛事没有……跟着这样的主儿,想懒散,门儿都没有。
但很快,有点马大哈有点大咧咧,三天两头问“见没见我钥匙、我吃过饭了吗”的她,让我喜欢和追随。跟她学倒片、挂银幕和放电影,跟她写隶书、楷书和行书,也跟着她英姿飒爽、意气风发、勇往直前……至今没有告诉她,我人生观的很大一部分是受她的影响。
那时她的照片已经拍出了名,部队那么多的人和事都跟着她的镜头上了军报入了军史。
所以1993年听到沈玲摄影作品展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开幕、国防部长张爱萍为她题写“挚爱的眼神”、摄影界那么多名家大腕为她捧场时,我一点儿不意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暗房三伏似蒸笼严寒似冰窟,她钻进去不等我砸门都不知道出来;端起相机就没了自己,刀山火海龙潭虎穴她在所不辞哪哪都敢闯;更有那,冷嘲热讽酸甜苦辣委屈和眼泪,有镜头垫底,她什么都不在乎!
那时我已离开汉口回上海有十年。离开汉口那天,她送我到码头,我抱着她哭,眼泪流了我一脸鼻涕抹了她一肩,她给我正正军帽,然后双手按快门状,“忘了带相机,不把你这模样留下,可惜了。”
按快门状就此成了我每次想她的快门。按下,跟她走过的路说过的话玩过的地儿和帮她打灯光洗照片晾底片的事儿以及我早把她当成榜样崇拜的秘密,就一幕一幕地过我眼前。
那年月打一次长途电话老不方便哪。即便是军机,也得甲总机连线乙总机,乙总机再吆喝丙总机,有时都过去了大半天,乙总机还在那儿对着话筒呼叫“黄河黄河,我是长江”。所以书信便成了我和她的不可或缺。而于我,更是乐意这种形式,楷行草隶篆,她每封信都是我的帖。
新千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她电话。她告诉我,要调去广州空军了,正在整理东西,看到我给她寄杏花楼月饼的盒子……这边我欲语泪先流。猴年马月的事,她居然还留着?
是信使偷懒还是邮途玩消失?那年大约在冬季,我俩被失联。
匆匆那些年,轻易离开武汉空军和不小心弄丢了我的榜样是我最大的悔意。
都说黄昏是叫人陷入怀旧的时光。去年那个黄昏,我在余晖里控制不住地不能释怀地想念她,然后我找百度,我相信百度一定有她的消息。再然后我就血脉贲张了:空军大校。1988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理事;参加过抗洪抢险、抗击“非典”、国庆大阅兵、中俄军演、汶川和玉树抗震救灾、撤离我国在利比亚被困人员、马航失联客机搜寻等重大事件的摄影报道;先后乘苏-27航拍国庆阅兵、雪域高原训练,乘歼-10航拍空中加油训练,乘苏-30航拍超低空军峡谷训练;中国首位乘三代战机航拍的女军人;其作品在国际国内摄影比赛中获奖160多次,曾获中国摄影个人成就最高奖——金像奖、中国摄影艺术展览金质收藏、银质收藏,连续获得三届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奖、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首届全球华人摄影传媒大奖年度艺术类华人摄影师……我的个天哪!
一定是感应。几天后,也是黄昏,一个陌生的电话一个熟悉的声音让正在驾驶的我差点冲上人行道成了飞车大侠:许平,我是沈玲……
2015年10月4日,松江“阡陌云间”,蓝天绿水间,她给我带来了她的航拍作品集《我的军旅摄影纪录》。我在云卷云舒中翻开一页又一页。摄人魂魄,叹为观止,我找不到更合适的词儿给她的镜头。写到这,依稀记得有一组照片是女飞行员,便起身取出《我的军旅摄影纪录》,于是看到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的风采,看到余旭在丛中笑。沈玲给这组照片的每一张配了一句话:穿上飞行服,她们是飒爽英姿的女歼击机飞行员;换上便服,她们是可爱的邻家小妹;蹬上飞行靴,她们忘了性别;眼泪也是成长的一部分;酷毙了,歼击机女飞行员……这样的画面,这样的文字,今夜读之,情何以堪。
想起她的话:“从怀揣飞天梦的高校女孩,到我国首批三代机女歼击机飞行员,飞天的路上,她们肩负着民族的光荣和梦想,承载着国家的信任和重托。从2009年国庆60周年首都阅兵开始,我有幸与参加国庆阅兵的16名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一起生活了20多天,用镜头记录下她们训练生活的点点滴滴,也与她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我眷恋战鹰,我崇拜飞行员。在我的心目中,所有的男飞行员都是我的‘梦中情人’,所有的女飞行员都是我的‘闺蜜姐妹’……我为纪录中国空军的历史瞬间而自豪。”
又想起阡陌云间那天,我伏在她的肩头上感动得眼泪直打转。
这次她感动了亿万人。
11月13日清早,她发出《余旭:让沈阿姨用镜头为你送行》微信:“我真不敢相信,这个甜甜地叫着沈阿姨的女孩,这个在我的镜头里总是那么漂亮的女飞行员——余旭,怎么就这样走了呢……”
11月18日深夜12点,她发出《“金孔雀”魂归故里,父老乡亲深情吊唁》微信:“今天,我随‘金孔雀’回家。英雄魂归故里,崇州万人空巷,人们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涌入公祭地……崇州今夜无眠!”
11月20日清早6点,她发出《致敬“金孔雀”余旭:擦干眼泪,我们继续飞》微信……
超千万的点击量,上亿万的唏嘘和敬佩,她让余旭永在。为这,何止劳累和艰辛,60岁的她都经受了什么,又承受了哪些?我不忍心问。
但我肯定,视军旅生涯和摄影之路为生命最重的她,从未经受飞行训练却冒死登上新一代战斗机拍出人民空军大编队飞行训练壮观场景的沈玲,永远也割舍不了蓝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