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的一个周六下午,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保俶山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温州人叶国传先生创作的回文诗词集《非器斋诗钞》品赏会,在“纯真年代”书吧举行。包括知名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诗词爱好者等近百书友参加了此次活动。我应杭州几位作家朋友的邀请,也出席了此次活动。
对回文诗,我素无涉足,更无研究。据为《非器斋诗钞》作序的已故的著名音律学家郑孟津老先生介绍,“回文诗回复读之,皆类而成文”,即顺读成诗,倒读也成诗。但作回文诗甚难,古来虽有作者,雅制不多。 回文诗词《非器斋诗钞》的作者叶国传先生已年逾古稀,作为身居温州繁华街市背后小巷的一位隐者,四十年来,把几乎全部才华和精力都投入到回文诗创作上,一共写作两千多首,日前精选出三百首汇编出版。叶先生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即师从古汉语学者王敬身先生学习作诗填词,后与音律学泰斗潘怀素先生相交甚笃,从这些亦师亦友的忘年交情中汲取的学养,加上一份深深投入的创作痴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回文诗”,才成就了这部“前无古人,其后亦难有来者”的回文诗集的问世,蔚为大观。
品赏会上,《非器斋诗钞》的跋作者、文字学家沈克成先生肯定了叶国传的回文诗创作:“才华横溢,其嵌词结构和对技巧的拿捏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就质量还是数量,在我国回文诗史上占据重要一席。”浙江大学文学院陈建新教授以叶老先生的作品举例:“在《七律1》中,有一句:茫茫野草细茸茸,倒读是茸茸细草野茫茫。这个‘茫茫’,在前面这句中应解释为‘茂盛’,但在后一句中意思却是‘辽阔无边’。在这么多汉语词汇中,要找出一个多义词,在诗句倒读时也能通,真的很不容易。”他说,“无论是顺读再倒读的回文诗,还是所谓顶格回文诗,都是只有在汉语言文学中才有的一种诗歌样式。回文诗就是语言的‘跑酷’,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他称赞说:“叶先生对这种特殊诗艺的追求,是很可贵的。没有深深的痴情,不可能有这样的建树。”我在发言中感叹:“叶老先生众多的回文诗作中,无论是正读,还是倒读,都有新意,都成佳作,确实做到了有趣、有味、有乐感、有美感。”叶老先生年长我好几岁,可能因为都写诗的缘故,他与我很投缘。品赏会行将结束时,他特地为我书写了一幅回文对联。对此,我将好好收藏和学习。
回文诗因其特殊的体式和写作的难度,古今以来,涉足回文诗创作的,也仅有文学大家苏东坡等为数不多的诗人。与会的众多学者呼吁,回文诗这一“高冷”的中国古典文化的奇葩,亟待抢救和传承,回文诗应当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