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有一个习惯,那就是边工作、边听背景音乐,他们认为这样做会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或不那么感到疲劳,这种情况被称之为“莫扎特效应”。一些品牌音响厂商还专门设计出书架式音响,使有这种习惯的人在工作时也能欣赏到美妙的音乐。
但是,专业搞音乐的人大多没有这种习惯。某日,和一位搞音乐的朋友谈起这一点,他不以为然,说:他无法做到边写东西、边听音乐,因为他会不由自主地去辨别、分析音乐的结构,还说他的许多搞音乐的同行都有同样的感觉。
有研究显示,工作时听音乐会影响工作效率,原因是什么并不清楚。这项研究用的是莫扎特的《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莫扎特效应”即由此而来。通过对36名学生播放音乐,再经过一些后续测试,结果显示莫扎特的音乐有助于人在特定的视觉范围内集中注意力,不过,这种积极的效应并不大,持续的时间也不长,在听音乐15分钟以后,效应就不那么明显了。后来又有人尝试对婴儿播放莫扎特的音乐,据称效果极佳,以致美国某州的州长曾拨出十万美元的专用款项为新生儿的父母购买莫扎特的录音磁带和CD,用以提高孩童的智商。
美国有一位专门研究“音乐治病”的教授提出:只有当你听你喜欢的音乐(例如古典音乐)时,你方能对你的工作集中注意力,如果音乐过于沉重、节奏过快或者是过于刺耳,效果适得其反,如果音乐伴有歌词,更会分散注意力,这是因为歌词的出现,会激发大脑的一个叫“韦尼克”的部位,这个部位是专门处理语言的,同时也加重了大脑的工作量,分散了人的注意力。这种情况,就好比是人同时听两种语言说话,大脑会应接不暇的。
大约80%的人用大脑的左侧来处理语言,几乎每一个人都是用大脑的两侧同时处理音乐的。研究显示:对于专业搞音乐两年以上的人,大脑中处理语言的部位和听音乐的部位的联系呈明显的增加。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莫扎特效应”对搞音乐的人不起作用——他们自己“说”的是音乐的语言,再同时做一项和语言有关的工作,注意力被分散了。
“莫扎特效应”是因人而异的,而人听音乐的经历,人即时的喜怒哀乐对于听音乐是否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也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