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名为“草书歌行”的展览上,有整整一面墙都是朱敬一以自创的“南门字体”用巨大的扫把写就的“面对复杂,保持欢喜”,还有各种以朱敬一的“书法作品”为元素构成的装置作品,而“南门字体”的特点便是“不楷不隶不篆不草,像画像玩更像游戏”,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书法,在此以一种随和欢喜的态度,渗入了现代人的生活,让年轻人接近、了解传统书法之美。
互联网上的共生创作
朱敬一大学期间主修国画,尤擅山水,他一度非常迷恋传统艺术,“同学中也有很多人专业写书法,他们认为我的书法不入流,我却怎么努力书写都被批评不好看,我自己也完全没有想到会因为书法走红。”
“妈蛋的世界,我们要加油”,是朱敬一第一个有传播量的作品。那是三年前,一个朋友心情不好来找朱敬一玩,请他写幅字,以发泄心中郁闷。朱敬一写完后拍照放上了网络,顿时引来大量转发,好多人都表示喜欢他的作品。也许这些直白,又稍稍带着些粗暴的表达,正好契合现代人急需缓解的焦虑和巨大的生存压力等等各种需求,也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所能理解和认同的哲理。如是一发不可收拾,朱敬一写了三年,除非出差在飞机上,他坚持每天写一条。
成为段子手的朱敬一,更爱听段子。“我本身对文字敏感,又喜欢有趣的东西,觉得很好玩儿。”他每天都要花上两个小时阅读微信订阅号,一看到有趣的段子,就会下意识地记住。自从出了名,微博上微信上还会有许多人为他提供段子,作为创作素材。这样的“共生”使他的创作不再是一件个体的事,而成为一件可以与大众一起完成的作品,甚至还会有人给他在书法专业上提出建议,每当自己在字形上有了点变化,朱敬一会暗自欣喜不已。
简单直接的传播方式
真正给朱敬一以书法艺术上启发的是黄永玉和香港的曾灶财,他们都不是正统美术院校科班出身。“他们的字看上去好丑,但是有学过书法的人所没有的质朴和纯真,有一股子执着的牛劲。”朱敬一喜欢魏碑、竹简,真正临摹过的书法家只有唐朝褚遂良,因为褚遂良的风格相对比较怪。
以不那么符合传统审美的传统书法走红网络,朱敬一认为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自己对于互联网传播方式的深入研究。“最重要的是简单,不要给人太多信息,”为此,他对自己的书法限定了“十字以内”的要求;“看不懂的书法没有意义”,让一般人看得懂,才能产生普遍意义上的链接,这是朱敬一所谓平民化的另一层涵义;落款也要简单到极点,就一个名字;书法作品的尺寸按照手机屏幕竖屏显示的比例,且尺寸保持一致,格式统一,不会一会儿写个手卷,一会儿又写了个条幅。“还有最重要的,不要回避钱,直接买卖作品,进入流通。”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