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2月2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与粿的故事
徐潘依如
  徐潘依如

  刚上初中那会,因为长身体,肚子老是饿得慌,学校食堂的伙食难吃得可怜,学生们又不许带零食吃。常常藏着掖着几包干脆面课间悄悄躲进洗手间吃,但还是抵不住饿。于是每晚自习课下课,便飞也似的冲回家找东西吃。大多时候,翻出的都是些家里晚餐剩下的饭菜,扒拉两口下肚,也算解了饥。这一周里,我最期盼的,莫过于周一晚上的加餐,因为周末父母去乡下外婆家总能搜罗些好吃的,到了周一晚,新鲜蔬菜做成的佳肴,配上外婆亲手做的粿,成了我一周一度的宵夜大餐。

  外婆最拿手的粿品,也是我最爱的点心,是芝麻馅儿的艾粿。虽说粿在开化是司空见惯的,但我却很少在外头早餐店里吃到甜口的艾粿,出了小小开化县,更是连粿都难见上一面。不知道南方人是不是都有对米的偏好,但我打小就爱吃米胜于爱吃面。后来,尝试了各地各色的面食:拉面、小面、臊子面、杂酱面、担担面、油泼面,还有各式玲珑好看的点心,但总是敌不过米盘踞在心里的霸主地位,对米和糕点的交相偏好更让粿成为了我心中美食的无冕之王。

  曾在朋友圈晒过一张青艾粿的照片,底下天南海北的朋友纷纷评论,其中不少质问我这是不是黑暗料理,我严肃正经地告诉他们这是何等的珍馐美味,艾叶的清香伴着米粉弹糯的口感,咬一口便流出蜜饧似的芝麻馅儿,那真是“味道”。

  虽然爱吃粿,但小时候总是羞涩胆怯得很,怎么都不愿意自己出去买粿。每次必须吵着要爸妈带着,我才肯去家门口的小吃摊上买粿。有一次爸爸妈妈不在,我又正巧特别想吃粿,实在忍不住,便从柜子抽屉的小钱夹里翻出两元钱,决心自己出门买粿。怀揣着两块钱的我像是带着千万现金,一步一小心地出门往小吃摊走。快到时,看着小吃摊来来往往的人,我突然怯场了,心想:“人这么多,还是下次再来买好了。”我一边用这个借口宽慰自己,准备撤退,一边又忍不住斜着眼瞥着摊上油锅里正吱溜煎着的粿。可是望着粿越久,就越抬不起脚往回走,心里乱麻般地纠结:“到底要不要去买粿?!”正盘算着,小吃摊的老板娘忽然瞅见了我,立马招呼我过去:“哟,这不是那家的小女儿嘛!怎么,今天爸爸妈妈没陪你一块来买粿吗?没事,没事,你想吃什么?阿姨给你拿!带钱了吗?没带先赊着,改天你爸妈过来再给!” 这一串的连珠炮倒是给我解了难,我立马把兜里的钱掏了出来,指了指煎好的粿,老板娘心领神会,马上往塑料袋里装了两个粿,给我递了过来。我全程一言未发,拿到粿后转身就跑,连句谢也没道。我远远地听见老板娘叫我,“小姑娘你咋跑那么快呢,还有几角钱没找给你咧!”听见了我也没转身,只顾着跑,像是偷了人家的东西。呼哧呼哧跑过街角,爬上了单元楼的楼梯,这才从怀里掏出粿,一口塞到嘴里。

  后来也许是老板娘把这事告诉了我爸妈,爸妈过来审问我为什么当时只顾着跑。我想了想:“大概是想赶紧回家吃粿,怕人抢了去。”之后,爸妈常在亲戚朋友聊天时把这事当笑话讲给大家听,我也不在意,反正我吃到了粿。

  现在每次去外婆家,外婆总会让妈妈带些粿回来,妈妈嫌太多太重吃不了,外婆就数落道:“你们不吃,我外孙女要吃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郊野大地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话题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金融城
   第A17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18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家庭理财·广告
   第A20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2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A23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A24版:福彩专版广告
每逢外出倍思枕
年终盘点“文明账”
宣纸秘闻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庆冬节 剪纸
一句宁波老话
我与粿的故事
未来型建筑
新民晚报夜光杯A14我与粿的故事 2017-12-23 2 2017年12月23日 星期六